自貢富順:豆花之城砥礪前行 千年古縣奮勇爭先

![]() |
2022年富順第二屆端午龍舟文化旅游活動。 富順縣委宣傳部供圖 |
十年來,自貢市富順縣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彰顯富順擔當﹔奮力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在善作善成中展現富順作為﹔探索創新特色發展路徑,在先行先試中創造“富順經驗”。
富順縣有“豆花之城”美譽。十年間砥礪前行,經濟總量實現大突破:地區生產總值從171億元躍升至356.51億元,年均增長約8.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6.5:54.3:29.2調整為2021年的20.9:40.1:39。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6億元,是2012年的2.4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0982元、20655元,分別是2012年的2.12倍、2.35倍﹔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6.22億元,是2012年的2.47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45億元。
富順縣是川中“千年古縣”,十年間奮勇爭先,綜合影響力顯著增強:獲批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國家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縣等省級以上試點10余項,躋身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被評為2018年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縣。
這是非凡跨越的十年 縣域經濟變貌升位
今年夏天格外炎熱,8月15日7時,室外溫度就已經超過30攝氏度。在四川富順晨光經濟開發區內的25萬噸啤酒飲料生產線項目現場,轟鳴的挖掘機正在平整場地,鋼筋工、木工搶抓時間綁扎鋼筋、固定模板,聯合車間抓緊吊裝鋼構。“我們都是摸黑來到工地,天一亮就抓緊干活。”鋼筋工王師傅滿頭大汗地介紹。“今天現場有鋼筋工23人、木工38人以及外架、內架工人24人。”該項目勞務負責人郭少金說,為搶抓工期,大家錯峰上班,盡量減少因高溫天氣對工期帶來的影響。面對高溫天氣、電力短缺、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的影響,富順縣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該項目加速推進是晨光經開區招商引資企業趕時間搶進度的一個縮影。
工業是縣域經濟的“壓艙石”,位於縣城西面的晨光經濟開發區是富順工業經濟的“總引擎”。
十年來,晨光經濟開發區項目建設支撐有力,引進西部皮具產業園、年產2500噸氟系列精細化學品等重大項目59個,建成投產西艾氟、江陽磁材等項目39個,正在快速推進防水卷材生產線、氟石膏資源化利用等項目8個。經濟總量不斷攀升,規上企業增加22戶,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加41億元,利稅同比增加12.8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加26.8億元。2021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63億元,佔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的77.8%。
從2003年的不毛之地到現在的廠房林立,從當年的市級科技園區到如今的省級經濟開發區,晨光經濟開發區這個“總引擎”馬力全開,牽引全縣工業經濟跑出“加速度。”
十年來,全縣工業經濟穩步提升,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至131戶,實現總產值達209.8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2.85億元﹔十年來,全縣工業經濟主導產業持續壯大,形成氟化工新材料、機械機電生產加工(含汽車配件)、輕工紡織(含皮具)、農產品加工(含酒業)四大主導產業,2021年實現產值160.30億元,佔工業總產值比重的88.12%﹔十年來,全縣工業經濟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共建成高新技術企業1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創新中心各1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級科技進步獎6項,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65億元,科技研發經費投入1.63億元,申報各級各類科技項目25項。
秋天的美,美在豐收。雖然現在已值晚秋,但在富順縣龍貫山雙再生綠色稻粱現代農業園區再生稻主產區,卻是一片片金燦燦的稻田,沉甸甸的谷穗讓農民心生喜悅。
要夯牢“工業強縣”的基礎,也要端穩農民手中的飯碗。黨的十八大以來,富順縣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放心的轉變,糧食生產取得令人鼓舞的可喜成績。“中國的再生稻看四川,四川的再生稻看富順”,全縣再生稻連續37年獲得豐收,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7萬噸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50萬噸以上,連續10次獲省政府豐收杯獎,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2021年,該縣糧食產量達55.88萬噸,比2012年增加9.67萬噸、增長20.9%,年均增長1.4%。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在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上,富順縣現代農業得以加快發展,全域打造現代農業園區“5園12區”,培育龍貫山稻粱、苗仙湖柑橘等5個10萬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以及獅市馬安、代寺李子等12個園區核心區,富順柑橘園區創建為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2021年,該縣農業總產值達122.11億元,比2012年增加51.98億元、增長74.1%,年均增長1.5%。
今年6月2日上午,富順縣城沱江河畔熱鬧非凡,在陣陣鼓聲和加油聲中,一艘艘龍舟如離弦之箭,激起千層浪,2022年四川省“百舟競渡迎端午”示范展演暨富順縣第二屆端午龍舟文化旅游活動在此舉行。
十年來,富順縣深挖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擦亮千年古縣、才子之鄉、豆花之城三張特色名片,書寫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為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文廟·西湖創建為該縣首個4A級景區,建成投用瑞祥家居館等專業市場2個、時代廣場等商業綜合體6個,獲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省服務業發展工作先進縣。
這是守正創新的十年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守正固基強本,十年來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政治建設不斷強化。該縣先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參學黨員累計突破15萬人次。
——宣傳思想不斷加強。扎實履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在全市率先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並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資格。
——組織建設不斷夯實。整頓轉化軟弱渙散黨組織150余個,評選“擔當作為好干部”170名,創新開展“新時代百名博士進富順”活動,新改(擴)建村級黨群服務中心130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佔比99.28%,農民工黨建工作在全省作經驗交流。
——從嚴治黨不斷深化。接受巡視巡察、經責審計、環保督察等綜合體檢,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取得實效,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連年位居全市第一。2022年4月,富順縣紀委監委機關榮獲“全省紀檢監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9月榮獲“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統戰工作不斷增強。統一戰線始終堅持圍繞中心、主動作為、爭創一流,連續多年獲得全國統戰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統戰系統先進集體、全省基層統戰工作創新先進單位等榮譽。
——民主法治不斷推進。“一府一委兩院”依法行政和執法司法水平不斷提升,大力推進服務保障“六穩六保”、掃黑除惡斗爭、基層社會治理、政法隊伍建設、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平安富順、法治富順建設成效顯著,涌現出鄭俊良、縣出入境管理大隊等一大批先進個人和單位。
創新增強活力,十年來改革開放蹄疾步穩。
——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入。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取得實效,“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平台優服務”等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黨校分類改革走在省市前列,一年實現整體搬遷。國有集團投資公司順利組建,富益電力、農商銀行等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完成。
——兩項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三改同步”創新做法和“后半篇”文章工作舉措在全省作經驗交流。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試點、撂荒地整治等引領農業農村改革走深走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全省首推“政銀擔”合作“強村貸”,《“三方聯動”工作做法,破冰推動金融下鄉》案例入選中組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基層干部一線工作法》教材。
——開放發展打開新的局面。出台招商引資引智26條扶持政策,引入各類人才500余名,新設立浙江等駐外商會6個,成功舉辦“南向開放廣西行”等投資促進活動100余場次,累計到位市外資金346億元,招商引資工作連續5年名列全市前茅。
這是幸福安康的十年 民生福祉殷實溫暖
作為全市人口最多的區縣,富順縣為自貢抗疫守住了“南大門”,護一方百姓安康。隻有堅持人民至上不動搖,才能厚植民生之本,這就是富順人民的“幸福密碼”。
十年來,富順縣一大批民生工程、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教育強縣新發展。富順二中改擴建完成,自貢衡川實驗學校、安和實驗學校等建成投用,新增學位1.35萬個,實施名校長“領航·啟航”計劃、班主任“領雁·新秀”計劃,素質教育遍地開花,中考、高考屢創佳績。
——衛生健康新保障。實現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精神病醫院整體搬遷,縣中醫醫院東區分院建成投用,新增床位1100張,為縣域群眾提供1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超700萬人次,成功應對2021年富順“10·24”新冠肺炎疫情。
——交通運輸新網絡。累計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127.5億元,縣域交通初步形成以“兩個環線”為紐帶、三條高速公路為依托、六條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和縣、鄉、村道為脈絡的交通網絡格局。
——社會保障新突破。近年來,全縣城鎮年新增就業人數均保持在6600人左右,年度城鎮登記失業率均控制在4.4%以內。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6.15萬人、3.99萬人,企保、居保待遇月人均工資2106.6元、114.62元,比10年前分別增長93.88%、108.4%。
——住房保障新動向。累計完成141045棟農村房屋調查,排查農村房屋安全隱患19.04萬戶並全部整治到位﹔完成7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脫貧攻堅新勝利。整合資金46億元實施扶貧“六大工程”,34個省級貧困村全部退出、5.1萬名貧困人口高質量脫貧,獲評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插花式”扶貧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領導肯定。
——環境保護新成效。投資24億元實施環保重大項目42個,污水處理規模達6.25萬噸/天,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80公裡,“一江兩河”大規模綠化4803畝,率先實施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體系,取締散亂污企業97個,環境空氣質量連續5年排名全市第一,沱江水質常年保持Ⅲ類標准及以上,獲評全國河湖長制先進單位。(嚴坤 許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