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鄉風文明拾貝

【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 | 鄉風文明拾貝】

為社區謀“大同”

——記廣漢市金雁街道大同社區黨委書記張科

孔繼紅
2022年09月20日16:37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大同,出自《庄子·在宥》:“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禮記》之《禮運大同篇》中,描述了孔子的理想“大同”世界。

在四川省德陽廣漢市,就有社區名“大同”,是在2020年5月經建制調整,將原桅杆村、龍江村等合並而成。該社區,向東至坪橋河,向南至濕地公園,向西至漢州大道,向北至宏達立交,面積約3平方公裡,下轄11個居民小組,其中8個居民小組、3個農業小組,總人口超過1.8萬人。

社區黨委書記、居委主任張科,今年44歲,身材壯實,寬臉寸頭,嗓音洪亮,是土生土長的桅杆村人,說一口標准的廣漢本土話。

如何讓社區如其名,真正實現“大同”,對張科來說,那就是:社區連著居民心,一起努力奔小康﹔鄰裡互助講友愛,文明和諧人人夸!

“腦殼夠靈光才能把鄉村振興整巴適!”

經過城市的擴建和地域的變遷,村組變成了社區,農民變成了居民。大同社區所在的地域,從2005年開始陸續征地拆遷。為加快推進城市建設,做好鄉村振興后半篇文章,張科從征地拆遷開始就謀劃起了大家的未來出路。

“土地是農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基礎,讓他們放棄土地,搬離家園,從此失去多年來形成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異於一場革命。”自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張科,很理解大家的感受,“這些被征地拆遷的農戶,以前隻會種地,現在進入城市生活,沒得一技之長,一開始會很難適應新的環境。”

為了保障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張科聯系勞動保障局,針對大家的實際情況開設了不同的就業創業培訓,組織舉辦各類專場招聘會,讓他們盡快適應身份的轉變。如今,已陸續有580余名被征地勞動力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

2015年,退伍老兵黃家文回到家鄉大同社區,就在社區的幫扶下自主創業,從最初的一家小超市發展到現在開了3家大型連鎖超市。“當時,廣漢市委組織部正在大力推行‘黨建+金融’,得知我想開超市,張書記立即幫助我尋找合適的鋪面,減免優惠租金,又協調銀行給予貸款優惠,還常常在社區活動中義務幫我宣傳,才讓我能創業成功。”如今,黃家文也熱心社區事務,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社區建設盡一份力。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夢想,如果你不努力不去實踐,它就只是個肥皂泡泡!”“哪個說大器要晚成,就是要趁到年輕,去好生奮斗一哈!”“隻有腳踏實地的人,才能夠說‘路,就在我的腳下!’”張科在社區開展上門走訪時,總是這樣鼓勵那些想創業的人。

“社區居民要增收,不搞產業不得行,隻有鼓起錢袋子,才能過上好日子。”針對社區拆遷居民的樓房寬闊,附近有許多大型商住小區,張科認為在發展“庭院式經濟”上大有可為,積極鼓勵他們利用房前屋后裝修不同風格,打造特色餐飲民宿農家樂等。對於想出租自家一樓門面房的,幫他們聯系租戶,還可以在自家的出租房務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如今,大同社區已經形成餐飲民宿特色商區,經營戶達到70多戶,其中大型農家樂就有4家,年營業額達到5000余萬元。

“鄉村振興同樣有后半篇文章可做,‘腦殼靈光’才能把這篇文章整‘巴適’!”現在的張科,心裡又有了新的規劃,“我們正准備利用靠近天府大道北沿線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餐飲、民宿、倉儲、物流,並計劃利用社區的特色餐飲、傳統茶藝、民間文藝、鄉間民宿,打造一個廣漢版的‘寬窄巷子’,打開一條‘文旅融合’新路徑。”

“做事要敢開先河,發展一定靠創新!”

在大同社區,有一項工作在廣漢乃至德陽全市開了先河,那就是居民眾籌開菜市場!這個菜市就是——桅杆菜市。

桅杆菜市在2018年3月建成,市場分區經營,設施齊全,60家商鋪、147家攤位生意興隆,涵蓋肉類、蔬菜、水果、熟食、干雜、百貨等。“這家市場的誕生,沒有依賴政府,而是靠著村民們的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在改善環境、方便生活、解決就業、長效增收中尋找到了一條全新的破解之路!”張科言語間掩飾不住驕傲和自豪。

以前,這裡沒有正規的農貿市場,菜販們往往隻能將蔬菜隨意擺放在路邊,供居民們購買。“這些隨處擺放的路邊攤,不僅影響環境、阻礙交通,而且還有食品安全隱患。尤其到了下雨天,蔬菜會沾染上污泥巴,居民們來買菜也無處躲雨。”張科對當時的臟亂差還記得很清楚。

如何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不能總是依賴政府,自己能想辦法解決的事情,就力爭自己解決。”這成為了張科和社區其他干部們的共識。

“做事要敢開先河,發展一定靠創新!我們就想,干脆建一個綜合市場,資金方面由社區居民入股眾籌,既能改善社區環境,還能解決居民買菜難的問題,而且能帶動社區群眾就業創業,增加收入。”在張科向當時的北外鄉黨委、政府匯報了這一想法后,得到了鄉黨委、政府的積極支持,於是社區“兩委”立即開始行動,進行民意征集、調研、召開居民大會等。

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張科帶領社區干部在與政府相關部門商討,征求居民意見,討論入股模式,進行工程招標......過程的艱辛隻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

然而,一個新生事物剛開始誕生時,總是會讓很多人猶豫遲疑。“到底行不行啊?”“怎麼沒聽說過這樣整的哦?”“會不會入股的錢打了水漂?”很多居民聽了社區干部的宣傳,一時無法理解,持觀望狀態。

張科深知大家的顧慮,詳細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建立“黨委政府引導、基層社區主導、普通群眾參與”的公共基礎設施眾籌投入機制,由社區成立市場管理公司,統籌協調具體事務。看到社區干部們盡心竭力為大家服務,以及建立菜市的前景日漸明朗,最終吸引了1900多名居民認籌2050股,以每股800元的方式加入進來,共籌集資金164余萬元,股民則可以在每年年底享受分紅。

遼源路本來是一處斷頭路,一直處於閑置狀態,桅杆菜市就將地址定在了這裡。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面積4200多平方米的桅杆市場終於建成。

“市場門面和攤位優先低價租賃給社區的家庭困難人員和傷殘人員。”張科的態度很鮮明。在北外鄉政府和司法所工作人員的見証下,有意承租者現場抓鬮,確定了自己租用鋪面和攤位的位置,整個過程公平公正。

桅杆菜市開業后,隨著人氣不斷增旺,大家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不少商家不僅在菜市裡做生意有可觀的收入,還能每年得到分紅。2021年,每股分紅100多元,持股越多紅利也越多,到現在已經是一股難求。

桅杆菜市的建設和經營模式,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條全新的成功道路,也極大地緩解了附近居民“買菜難”的問題,還帶動了失地農民就業創業300余人。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搞快搞快,按照廣漢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關於大規模核酸檢測實戰演練的通告》,今天我們要在社區設置23個核酸採樣台演練,一點都不能拖哈!”

“你們要曉得,防疫這個事情,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

自從成都“7.15”疫情發生以來,張科又開始忙碌起來。不過,相較於3年前疫情初始,現在的張科已經有了一整套自己的經驗和辦法,一切工作都有條不紊。

“我們是廣漢市面積第二大的社區,也是金雁街道人口最多的社區。”回想疫情剛暴發時,物資儲備、卡點值守、人員排查、隔離管控,還是讓張科有些手忙腳亂。好在疫情工作很快就上手了,“隻要不怕辛苦不怕累,工作肯定做得好!”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讓張科印象最深的,是有著72個出口的自建小區的防控。這個廣漢北區最大的開放式自建小區,以天津路為線分為南、北兩大片區,佔地388多畝,涉及780余住戶,其中約三分之一是外來人口。住戶分散、進出口多、人員流動大,是當時疫情防控的高難度點位。

面對當時嚴峻的疫情形勢,這麼大的自建小區,人員復雜出口又多,怎麼實現封閉式管理,張科急得整宿睡不著覺。“怎麼整?我就不信我們這麼多黨員干部和熱心居民,想不出個好辦法,整不下這個硬骨頭!”

在張科和社區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對自建小區的72個口子進行全部打圍。經過志願者、民兵、社區干部的連夜施工,不到24小時完成了全部封閉施工,僅留下2個進出口(南北區各一個)方便居民進出。

打圍后的自建小區,實現了封閉式管理,實行每天“一戶一卡”管理制度。“自建小區裡外來租住人員較多,我們把小區住戶分為廣漢本地人但並非社區戶口人員、外來務工人員兩類,在嚴格實施‘一戶一卡’管理制度上,針對這一群體做了特殊規定:對於在疫情發生期就在小區內的外來務工人員保障他們的生活物資,疫情發生期未進小區的外來務工人員一律禁止進入。”

“我們剛開始進行‘封口子’行動時,有少部分居民不配合,經過多次宣傳解釋后,他們也曉得這樣嚴格管理是為大家好。”實施封閉管理后,由社區干部、民兵、網格員、樓棟管家和志願者組成的小區管理執勤隊伍,對卡點進行24小時輪流執勤,確保了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

張科還摸索出一套“二四五”工作法。“雙排細篩”人員信息:排查轄區內房屋存量,排查轄區內居住人口情況﹔嚴把“四個輸入”關口:嚴把居住關口、企業關口、卡點和監測點關口、微信登記關口﹔精准管理“五本台賬”:建立小區外來人員登記台賬,企業外來務工人員台賬,卡口進出登記台賬,轄區娛樂場所登記台賬和輸出人員登記台賬。

“疫情也是一場考驗,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考驗,考驗的是我們的意志是否堅強,是否有萬眾一心的精神!”張科將疫情作為對社區黨員干部的大考,以此培育基層治理儲備人才。“我們對居住在轄區內但黨組織關系未在本轄區的黨員和退役及現役軍人,在疫情防控期間對其進行考察、考核,將其中涌現出的先進者納入了社區基層治理工作的后備人才。”

現在,張科又新推出一項“認領式”防控措施,由每個社區干部認領一個商住小區的防控工作。而他自己,就帶頭認領了社區規模最大的小區“北城雲璟”,負責已入住的1700多戶2800多人的疫情防控工作,並且要確保一旦發生疫情,在2小時內完成小區所有居民的核酸檢測。“我是社區書記,最困難、最艱巨的任務,理所當然由我承擔!”

作為社區疫情總指揮的他,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演練中,曾扮演過小區隔離人員監控實施者,扮演過排查小組長,還做過疫情防控應急隊長等,有時候遇到隔離人員因被隔離后情緒不穩定,他還扮演心理疏導師,隔著門縫與之交流談心,一站就是半小時以上。

“5+2”“白加黑”“連軸轉”,那段時間,張科常常忙得沒空回家,時間最長的一次,整整18天沒有回家,累了就在社區辦公室的沙發上小憩一會兒,然后又投入到緊張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有群眾問他為什麼這麼拼?他說:“我首先是黨員,應當在國家有困難的時候沖在第一線﹔其次我是一名社區干部,社區群眾的安危,應當由我們來守護!”

“黨員這根主心骨插得穩,老百姓心裡頭才踏實!”

2020年,“8.11”特大暴雨洪災襲擊廣漢,全市防汛搶險形勢異常嚴峻。當日13時,金雁街道啟動應急預案,張科主動請纓,組織社區干部及民兵成立抗洪搶險突擊隊,在安置小區和自建小區挨家挨戶轉移受災群眾。連續兩天,張科率隊共轉移安置群眾200余人、家具家電100余台,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由於暴雨持續不斷,坪橋河水位持續高漲,河水漫過河堤,乾坤堰段發生險情,堤壩裂縫正在形成,周圍已經出現垮塌,情況萬分危急。為避免險情進一步擴大,對周邊小區和道路設施造成損害,張科二話不說就帶領突擊隊員緊急行動,冒著狂風驟雨協調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機械數台和砂石材料、鋼管、防洪袋等物資,對乾坤堰實施加固加高工程。經過兩天兩夜的連續奮戰,乾坤堰河堤完成長600余米、高1.5米的防洪堤,有效控制住了險情。

在湍急的洪水中,張科不畏艱險,挽起褲腿跳入水中運送沙袋,好幾次險些被洪水卷走。周圍的搶險人員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卻說:“沒事,我的身體結實,沖不走。”當這次搶險行動結束時,張科已經精疲力盡,滿身泥濘。

還有一次,在連夜緊急修復一處水毀工程時,光線昏暗、地面凹凸、洪水險急,連續奮戰的張科體力不支,暈倒在了洪水中,手腕嚴重受傷。但他依舊未停歇,靠著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力,強忍疼痛爬起來繼續作戰……

暴雨的侵襲,擊不退守護的力量!歷時8個日日夜夜,張科先后在大同小區、龍江小區、天津路、長春路等10個地段,封堵管涌4個,搶修滲漏20余處,協調配合修復決口河堤、筑牢防洪堤壩800余米,晝夜巡堤徒步往返10多公裡。

由於過度勞累和雨淋水泡,他的嗓子啞了,眼睛裡充滿了血絲,皮膚紅腫,又痛又痒。大家勸他休息一下,但他堅持一邊用藥一邊工作,“越是危急關頭,我們越要沖在最前面。黨員這根‘主心骨’插得穩,老百姓心裡頭才踏實!”

“多虧了張書記帶領突擊隊日夜巡防和搶險,才讓我們沒有遭受到大的損失,在夜裡能睡個安穩覺。”社區居民們都深受感動。

“民生實事要做到居民的心板板頭!”

在張科的手機微信裡,以片區和小區為劃分的群組,多達20多個,這些群組裡大多都有四五百人。“龍江村4組道路修繕完工,可以正常通行啦!”這樣一條令人興奮的好消息,在今年4月的一天,一大早就在社區微信群裡引起“喧嘩”,並被迅速轉發到其他群組。

原龍江村4組路段由於年久失修,加上大型車輛長期碾壓等原因,導致路面多處有不同程度的破損。“脫皮碎骨”的路面給出行的車輛、行人造成不便,也給過往人員帶來了安全隱患。張科積極爭取金雁街道支持,籌集資金對該道路主要路段進行了修繕改造。

“不要小看這些蔥蔥蒜苗兒(四川方言,形容事情很小)的民生小事,對老百姓來說就是大事,它關系到我們社區居民的幸福感,也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我們要做就要做到居民的心板板頭(四川方言,心坎上的意思)!”在社區辦理民生事項的過程中,張科總是這樣強調。

社區居民余大爺是個老黨員,今年70歲了,患有腦溢血,前幾年兒子不幸去世,余大爺平時就靠老伴照顧。張科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時間上門看望余大爺,了解他的生活需求。余大爺去醫院看病,張科就會安排人員去接送和陪護,十幾年如一日。

“我們大同社區現有40多個65歲以上有基礎病的老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都曾為社區貢獻了力量。現在社區專門安排了人員定期上門慰問,幫助老人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在轄區內組織開展募捐活動,並聯系了社會組織進行幫扶。”張科希望用這些點滴小事,溫暖老人們的心,讓他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愛。

哪裡鄰裡鬧糾紛了,誰家婆媳吵架了,誰的生意陷入了困境,哪個小區出了問題,大家都來找張科。“我們隻認張書記,一定要張書記來說句公道話!”

“家庭和諧,鄰裡才和諧,社區也才和諧!”張科不厭其煩,將這些“蔥蔥蒜苗兒”的小事,都一件件解決好,而且讓大家都心服口服,“我在這裡土生土長,就扎根在這裡,為社區居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

德陽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廣漢市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這些榮譽,就是對張科最好的肯定。

從當初正在重慶做電器生意突然被“召喚”回來當社區干部,到現在一門心思都用在社區的發展和讓居民安居樂業,張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做老百姓最滿意的事,爭取早日實現“大同”理想的那一天!

 

作者簡介:

孔繼紅,曾在小作家雜志社、德陽電視台、德陽日報社從事新聞記者和編輯工作,所採寫稿件刊登於《人民日報》《四川日報》等多家媒體,曾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四川新聞獎等獎項,現為廣漢市委宣傳部特聘通訊員。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