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殷躍平:

對瀘定地震次生地災防治的三點建議

2022年09月11日08:1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對瀘定地震次生地災防治的三點建議

  天氣預報顯示,“9·5”瀘定地震災區及周邊地區有明顯降水過程。由此可能引發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需引起高度重視。

  殷躍平是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此前,四川多次強震災害發生后,他都迅速趕到災區,幫助當地開展震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這些經歷與經驗,無疑會給當前四川相關工作開展提供啟發和幫助。為此,記者電話採訪了殷躍平。

  要更快更精確地發現隱患點

  建議盡快使用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大范圍排查隱患,植被長出來后再查就難了

  殷躍平介紹,此次地震震中位於3條斷裂帶(鬆潘—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安寧河—則木河斷裂帶)構成的“Y”字形構造交匯點附近。此次強震將加劇該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

  對此,他特別提醒,要注意防范高位遠程地質災害。

  要做好防范,就要做好隱患點排查。如何才能更快、更精准地發現隱患點?

  殷躍平認為,應提升應急高位災害源調查的精准性。如今相關技術已經成熟,四川省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完全有力量也應該能做到精准發現風險源區。

  殷躍平建議四川加快推廣無人機調查相關技術,對此次可能威脅到災區群眾生命安全的地區,都應盡快使用無人機排查隱患。“地震剛發生,不少地方的滑坡跡象非常清楚,但植被長出來后再查就難了。”

  要更精准做好高位災害物源調查

  建議對重點地區現場勘查“坡要到頂,溝要到頭”,不能完全依靠無人機等技術手段

  殷躍平表示,應急階段重在“發現隱患—迅即避讓”,上述方法可發揮作用﹔待到重建階段,要考慮“綜合治理—科學防災”,就需要進一步做好高位災害物源的精准調查,並開展遠程地質災害動力學過程風險評估。

  做好這兩件事,為的是避免高位遠程地質災害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巨大損失。“高山上開始滾落時的崩滑體雖然很小,但在運動過程中,由於鏟刮沿途的鬆散堆積體,形成災害的體積會變得很大——根據經驗,災害體積可能會增加10倍甚至100倍﹔同時它們可能滑動很遠,有時可以到幾公裡以外,對下游災后重建區帶來重大危害。”殷躍平介紹。

  殷躍平還特別建議,對於直接威脅到主要居民點、村鎮的高位遠程地質災害調查,不能隻依靠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有些物源很隱蔽,對重點地區還是要專業人員進行現場勘查,做到“坡要到頂,溝要到頭”。

  要更專業地開展監測預警

  建議加強高位遠程泥石流專業監測預警,加強可視化設備的應用

  殷躍平表示,次生災害的名稱容易讓人覺得它們是伴隨地震而生的,以為地震一結束,它們很快也就結束了——但實際上地質災害可能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地災持續時間長,要重視監測預警工作。

  這方面,四川已有不少成功實踐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殷躍平建議四川加強高位遠程泥石流專業監測預警。

  這裡的“專業”,一方面是要做好雨量監測預警。“我們通常說山區‘十裡不同天’,在山溝溝口可能沒降雨,但后山已經下起很大的雨了。而雨量情況又是泥石流的重要觸發因素,所以要把專業化的雨量監測預警做起來。”

  另一方面還要增加可視化監測手段。“在峽谷區,有些設備容易損壞,預警難度很大。因此應加強可視化設備的應用。泥石流發生后很快就可以通過視頻技術智能識別,給下游贏得幾十秒甚至幾分鐘的預警時間。”(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熊筱偉)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