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 見証“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2022年08月31日08:57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 見証“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

  南宋,泉州。一艘滿載精美瓷器、紙張、鐵器、漆器、金銀、麝香等貨物的商船,從泉州港出發。它的目標是經印尼、印度,通往阿拉伯地區,再從當地運回香料、藥材、犀角、珠玉等。但當船駛到廣東台山、陽江海域時,風浪襲來,船沉沒了。

  就這樣,這艘載滿了很多人希望和精美瓷器的船,在海底靜靜沉寂了800多年。

  1987年,這艘沉沒於海底的南宋商船被勘探發現。經過中國水下考古人的多年攻堅克難,於2007年被創造性地使用“一次性放置沉箱”技術整體打撈出水,並被運送移置到岸上(專門修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進行考古發掘,震動國內外。這艘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被命名為“南海1號”。

  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考古中國”報道組記者採訪了全程參與“南海1號”打撈工作和考古研究的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崔勇,一窺沉船秘密。

  18萬件(套)瓷器

  揭示宋代南海貿易盛況

  “南海1號”是宋元時期典型的大商船,完整長度約30-35米,裝有三四百噸貨物。考古發掘瓷器18萬件(套),另外還有幾萬枚銅錢,以及金銀、漆器、朱砂和絲綢等。其中,發現的瓷器包括江西景德鎮青白瓷器、浙江龍泉青釉和青黃釉瓷器、福建德化青白瓷器、閩清義窯青白瓷器、磁灶窯黑釉和綠釉瓷器等。從出水瓷器的數量、種類來看,福建窯口的瓷器數量最多,龍泉窯、景德鎮窯的瓷器也不在少數,揭示了宋代南海貿易的繁盛景況。

  同時,“南海1號”也反映出宋代生產技術水平、生活細節、文化藝術與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為研究造船史、陶瓷史、航海技術、宋代手工業水平等提供了極好的素材。並且它的沉沒地點位於“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航海史、中西交流史等都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一書的《南海1號:一艘價值連城的沉船,一段塵封海底的歷史》篇章中,崔勇詳細介紹了這艘沉船的方方面面。

  在介紹“南海1號”出水瓷器時,崔勇說:“瓷器的普遍流行,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也對國外的社會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在中國瓷器輸入前,許多國家和地區使用的是陶器、竹木器、金屬器皿,甚至還有用葉子盛食物。中國瓷器進入當地后,為他們提供了精美和實用的器皿,那種原始的生活方式才得以慢慢改變。”

  除了瓷器,“南海1號”還出水了大量金銀器:金飾品181件(套),總重量超過2449克,主要器形包括腰帶、項鏈、戒指、手鐲、耳環等。

  崔勇在文中透露,考古人員發現,這些金銀器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加工得很好,但很多都是半成品。比如戒指的戒面留了一個鑲寶石的位置,大的有1平方厘米,扣寶石的扣都設計好了,但沒有鑲嵌寶石,並且這樣的飾品不是個例。據介紹,宋代很多商船先將半成品首飾運到斯裡蘭卡加工,然后再運至阿拉伯地區。“南海1號”也被認為走的是這條路線。這樣的信息,無疑可以幫助我們對海上絲綢之路有更多的認知。

  考古發掘年內結束

  但保護和研究將持續多年

  海航途中,“南海1號”遇到了什麼?為什麼沉沒?崔勇和他的同事發現了一個可能有助於解釋它沉沒的原因:一般貨船會採用“上輕下重的不倒翁”方式防止傾覆,但“南海1號”反其道而行之,採用“上重下輕”的堆貨方式,以更好地保障瓷器,但這樣一來,翻船的風險增大,這或許是其傾覆在大海中的危險之源。

  1987年,發現“南海1號”以后,如何打撈並開展考古工作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我國還沒有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當務之急是馬上組建一支水下考古隊伍。就這樣,我國有了第一批水下考古隊員,當時年輕力壯的崔勇正是其中一員。

  如今30多年過去,崔勇也臨近退休。作為中國第一批水下考古隊員,他很慶幸自己職業生涯一開始就遇見了“南海1號”,並與這艘傳奇沉船打了30多年的交道。

  自2007年打撈出水后,經過十多年的細致發掘考察,“南海1號”的考古工作已近尾聲,“從目前看來,考古發掘工作會在今年內結束,但是保護工作還會持續很多年。”崔勇說,“南海1號”是一個文物寶藏,“有太多的子課題可以做。隻有不斷學習,不斷消化史料,才對得起這艘船為我們留下來的信息。”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