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古代詩詞大會 七夕成都專場

2022年08月08日08:18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代詩詞大會 七夕成都專場

七夕,對於中國的文人墨客,是一個永恆的文學創作主題。在上千年的創作和傳頌中,七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愛情,更增添了游子思鄉、思婦懷遠、羈旅之愁、相思之苦……在七夕的詩歌中,期盼、忙碌、喜悅、思念、感傷、落寞、憂民……如此豐富細膩的情懷,為七夕注入了永恆的生命活力。而諸多傳唱至今的“七夕”詩篇中,許多都與成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七夕“詩詞大會成都專場”為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許多浪漫色彩。

李杜詩風互換

唐詩的最高峰,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為代表。這兩位大詩人不僅留下了諸多與“七夕”相關的詩句,同時也與成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青年時代的李白第一次來到大城市,並非長安,而是成都。和后來的蘇軾一樣,他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作有《登錦城散花樓》。李白的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詞句大氣豪邁,而他七夕書寫的《擬古其一》卻一改豪邁之風,以朴實無華寫盡無限深情:“青天何歷歷,明星如白石。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銀河無鵲橋,非時將安適。閨人理紈素,游子悲行役。瓶冰知冬寒,霜露欺遠客。客似秋葉飛,飄飖不言歸。別后羅帶長,愁寬去時衣。乘月托宵夢,因之寄金徽。”詩中,李白先借牽牛織女之銀河無鵲橋比喻夫妻分隔,然后從閨中之人相思之苦,見瓶冰,知冬寒,霜露欺,秋葉飛,脈脈深情盡在擔心之中,羅帶長,愁寬衣,骨瘦形削,思極苦極,長宵夢,夢難成,撫琴以寄相思,無限深情筆端盡現。

杜甫一生共創作了1400余首詩,其中有大約475首是在成都4年中寫下的。作為中國古代最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內斂含蓄,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但是在描寫七夕時,其《牽牛織女》變得浪漫華麗,1000多年前大唐七夕節的熱鬧躍然紙上:“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杜甫以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虛妄為喻,表達君子進身之道、君臣之道。“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這種久別重逢的喜悅,正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美麗精髓所在。詩人以牛郎織女的傳說來聊以自慰,希望和家人相聚有時。有趣的是,寫了這首詩不久之后,杜甫果然與家人重新團聚。

秦觀黃庭堅“同題作文”

蘇軾門下有“蘇門四學士”,秦觀與黃庭堅也有《鵲橋仙》“同題作文”。作為蘇軾的弟子,秦觀對於恩師的家鄉四川和心心念念的成都自然不陌生,雖然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但秦觀的詩文卻走的是婉約派路線,在歷代眾多以“七夕”為題的詩詞中,他的《鵲橋仙》無一是當中傳唱最多、情感最豐沛的創作之一:“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直到1000多年后的今天,現代人依然用“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語言,表達對浪漫愛情的憧憬與向往。

黃庭堅與蘇軾,被后世並稱為“蘇黃”。黃庭堅貶謫巴蜀不忘曲水流觴,也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鵲橋仙·次東坡七夕韻》:“八年不見,清都絳闕,望河漢、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風波,拚此事、人間天上。野麋豐草,江鷗遠水,老去惟便疏放。百錢端欲問君平,早晚具、歸田小舫。”

陸游楊慎心憂天下

陸游在成都期間,對成都七夕節的盛況多有記錄,根據其《七月八日馬上作》等詩看,成都的七夕節更是連搞三天,豪華游賞,勝過他地。《癸丑七夕》描寫了陸游和兒子、家人一同過七夕:“風露中庭十丈寬,天河仰視白漫漫。難尋仙客乘槎路,且伴吾兒乞巧盤。秋早時聞桐葉墜,夜涼已怯紵衣單。民無余力年多惡,退士私憂實萬端。”在七夕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節日裡,詩人雖遠離廟堂,仍心憂時局與百姓,高尚人格和愛國情懷可達天地,由織女星作証。

明代四川隻出了一位狀元,就是成都新都人楊慎。楊慎一生曲折離奇,留下詩篇無數,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七夕之夜,楊慎思緒萬千,此身與故鄉路途迢迢,心中卻有無限情思相連,《七夕億遠》雲:“離人惜離景,星聚又星分。雙津烏鵲候,三山鸞鶴群。錦江澄夕浪,玉台生曉雲。山途何渺渺,愁思極紛紛。”以錦江代指故鄉成都,楊慎表達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的思念。

(成都日報錦觀記者 吳亦錚)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