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主“動”主“變”:蘇東坡的人生“活法”

2022年07月11日07:4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主“動”主“變”:蘇東坡的人生“活法”

“活法”說是中國古典詩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話題。可以通俗地理解為詩文創作時,謀求創新、別開生面的做法,區別於恪守前人的規范,謹遵模仿的“死法”。

西南民族大學二級教授曾明考論宋代詩學“活法”說著成《詩學“活法”考索》一書,獲得四川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該書通過考釋論証胡宿、蘇軾、呂本中三人的學術史,梳理出了宋代詩學“活法”說的演變脈絡。

曾明探尋發現,蘇軾是宋代詩學“活法”說的全面踐行者、承上啟下的完善者,是詩學“活法”說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

“蘇軾的詩學‘活法’是他人生‘活法’的一部分。”曾明認為,在詩學“活法”說中,“活”究其本質是靈活、變通、革新等意思,蘇軾一生正是以這種“活”的內涵——“變”為真諦,打通文藝各個領域,在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的年代,登頂學術最高峰,贏得“坡仙”美譽﹔應變命途起落,在宦海沉浮中活出人間煙火的快樂。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主“動”主“變”的人生“活法”,活成了古往今來人們最欽佩和向往的樣子,被奉為千年之間最有趣的靈魂。

蘇軾的“活法”究竟是怎樣的“活”?曾明認為,蘇軾全面踐行詩學“活法”說的文字,都是他人生“活法”的真實記錄,閱讀那些有溫度的華彩詞章,可以對蘇軾的人生“活法”略知一二。

背景資料《詩學“活法”考索》從研讀基本文獻出發,結合微觀的文獻解讀、版本梳理、文字校勘和宏觀的理論闡釋、分析考論,梳理出宋代詩學中“活法”說的演變脈絡。作者指出中國詩歌的演變,是一個沒規矩、立規矩又修訂規矩、樹傳統又不斷突破傳統的過程。“活法”說的提出、實踐與完善,為中國詩歌由“唐音”向“宋調”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文學主“變” 文藝各領域做到“自是一家”

●文學上主“變”,始於蘇軾“善讀書,善用書”,充分體現在他對作品的翻新、創新上,不落窠臼、不襲套話,完全打通了各體文學藝術之間的界限

蘇軾在《御試制科策》中說:天以日運,故健﹔日月以日行,故明﹔水以日流,故不竭﹔人之四肢以日動,故無疾﹔器以日用,故不蠹。也在《策略一》中說:天之所以剛健而不屈者,以其動而不息者也。惟其動而不息,是以萬物雜然各得其職而不亂,其光為日月,其文為星辰,其威為雷霆,其澤為雨露,皆生於動者也。

曾明以此為証,並結合爬梳剔抉的更多文章指出,主“動”主“變”即是蘇軾為人處世的核心哲學思想,蘇軾認為天地萬物及人事都是在運動和變化中而得以生生不息的,文學藝術和政治功業也是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

文學上主“變”,始於蘇軾“善讀書,善用書”。曾明認為,歐陽修之所以預見蘇軾“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便是從其應試文章和交談中看出蘇軾善讀善用,認為是“活學活用”的高度概括。怎麼個“活”法?在於蘇軾讀書主張掌握書理,求其作者本心,善於對書中之事合理想象、恰當補充。而要能如此,蘇軾自己說了,“當且博觀而約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儲其材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為得也”(《與張嘉父》),“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也就是說讀書的關鍵不光是勤,更要帶著需要、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蘇軾在《虔州八境圖序》中提出了具體的“八面受敵”讀書之法,指把書按自己的需要重新編成一部活字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習卡片樣的東西。

蘇軾文學上主“變”,充分體現在他對作品的翻新、創新上,不落窠臼、不襲套話。他童年有兩個造句“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幾十年后被自己翻新為“佛燈漸暗飢鼠出,山雨忽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寫到夏侯玄時,蘇軾沒有按套路寫其就義時的臨危不懼,而是別出心裁寫“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意思是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卻可能在打破一口鍋時大驚失色﹔人能夠跟猛虎搏斗面不改色,但可能看到蜜蜂蠍子時嚇得臉變色。曾明認為,寫出了常人沒有寫出的常情常理,別開生面。

根據曾明的研究,蘇軾詩文的“活”也得益於他的“敢”。如寫美人,他敢寫常人所不寫。一般人寫美人,寫眉目神態姿態的多,鮮少寫“肉”,但蘇軾寫了“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帘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在《庄子·逍遙游》的典故基礎上,進一步活用“冰肌”。蘇軾還敢於和善於熔鑄街談市井的俗語入詩,幾乎無所不寫,比如他的詩中寫牛屎、牛欄,《浴罷》裡“生造”的“老雞臥糞土,振羽瞑雙目”等,淋漓展現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的通透活法。

蘇軾的散文“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至是而大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師歐陽修並稱“歐蘇”﹔蘇軾的詩,“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詞“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人耳目”,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方面,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大家”﹔繪畫方面,與文同並稱“文蘇”。被譽為“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眾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在曾明看來,蘇軾成為詩、文、詞、賦、書論各體文學成就最高和書畫藝術等成就杰出的領袖人物,關鍵在於他把“活法”擴展到了整個文學藝術系統,堅持求新求變,融會貫通以應物。

曾明通過研究指出,蘇軾深知“新”乃自成一家之根本,在諸多詩文中有言。《書吳道子畫后》論作畫,說“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評草書》講書法,說“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次韻答參寥》中,說作詩“新詩如彈丸,脫手不暫停”。

在曾明看來,蘇軾說的“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不語詩”“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等,完全打通了各體文學藝術之間的界限。他把一些新體或舊體,通過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文為賦、以賦為文、以詩為文等做法,使新體更加成熟,舊體別開生面。比如《雪堂記》《放鶴亭記》《游桓山記》等均綴以騷體,《觀妙堂記》《思堂記》《眾妙堂記》等以對話行文,呈現賦體文的特點,還有前、后《赤壁賦》《黠鼠賦》《天慶觀乳泉賦》等,打破成法以賦為論。蘇軾不少著名的“記”,如《庄子祠堂記》《凌虛台記》《超然台記》《眉州遠景樓記》等,實則也是借題發揮,變相地借“記”作“論”,使文章獲得更加不朽的生命力。

政治主“動” 形成“一”與“多”、“恆”與“變”的辯証觀

●基於“因變而見”的思想,蘇軾在從政時是主張“變法”的,隻不過他主張“漸變”,而不是“突變”。生活中具備有趣靈魂的蘇軾,政治功業上無論提拔還是貶謫,一直保有積極的奮斗

蘇軾的哲學思想是主“動”主“變”,這主導著他一生的“活法”。政治功業方面,他明白“功業見於變”,認為“未嘗無功業也,因變而見”“執一而不知變,鮮不厭者”“是故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於中,其所不然者,雖古之所謂賢人之說,亦有所不取”。

基於“因變而見”的思想,蘇軾在從政時是主張變法。隻不過他主張漸變,而不是“突變”。所以,他在政治上一方面獨立不倚、不涉其黨,另一方面又知無不言、抗爭不已,甚至在“烏台詩案”后,還說“及陛下即位,起臣於貶所,不及一年,備位禁林,遭遇之異,古今無比。臣每自惟昆虫草木之微,無已仰報天地生成之德,惟有獨立不倚,知無不言,可以少報萬一”。在《上神宗皇帝書》中,蘇軾雖然主要論述了王安石變法的不便,但依然有支持變法的言論:臣非敢歷詆新政,苟為異論。如近世裁減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條式,修完器械,閱習鼓旗。皆陛下神算之至明,乾綱之必斷。物議既允,臣安敢有詞。

這使他受到兩面的擠壓。改革派當權時,蘇軾的“漸變”主張被“劇變”派視為保守,而遭迫害﹔保守派當權時,他卻因主張“漸變”而被全盤否定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視為敵對勢力,而受排擠。

然而如蘇軾在《書義》中言:水鑒惟無心,故應萬物之變。他的人生活法是主張順應實際情況而變的,“天道何常之有,應物而已矣。物隆則與之偕升,物污則與之偕降。”變則通,使他能全面認識事物,對人事品評充滿辯証法,善於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觀察事物。最突出的例子有觀廬山時,蘇軾用了“八面觀法——橫、側、遠、近、高、低、中、外”,化為《題西林壁》,觀“南康一境”時他作出“南康八境”。

蘇軾觀書如此,觀境如此,觀山如此,觀日如此……觀察一切事物莫不如此。蘇軾的哲學著作《東坡易傳》中明言其思想:不以貞為觀者,自大觀之,則以為小﹔自高觀之,則以為下……天下敦為真遠?自其近者觀之,則遠矣﹔孰為真近?自其遠者觀之,則近矣。蘇軾的人生“活法”做到了“一”與“多”、“恆”與“變”的統一,並且主張游於物外,靜眼旁觀事物之變,這使得他能在滿目瘡痍的日子裡活出快樂。

年過60歲被貶蠻荒之地儋州,蘇軾不絕望和怨恨,而是看到:天地在積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島上者?他站在欣賞景色的角度,感嘆若不是被貶至此,還不能享受到絕美的海景——“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身處逆境,蘇軾總能從柴米油鹽中找到生活的樂趣。貶至黃州,他發現那裡的豬肉好,寫《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研發出東坡肉。發現儋州的生蚝特別好吃,蘇軾在《食蚝》中寫“生蚝肉與漿入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他趕緊寫信給兒子分享收獲,還不忘打趣“千萬別讓朝裡的士大夫們知道了,不能被他們搶吃了”。

生活中具備有趣靈魂的蘇軾,政治功業上一直保有積極的奮斗,無論提拔還是貶謫。即使在儋州“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他也辦學堂教書,培養出了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開拓了儋州的文化領域。蘇軾1086年入主翰林院后,以他為中心,兩制三館唱和在嘉祐之后再現高潮。蘇軾主張政治、學術、文學互相促進,這一時期的革新、求活之風盛行,“非借才於異代也,有作新觀感之實德”,正是蘇軾政治求變、學術求變、文學求變的“活法”思想的鮮明呈現。(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媛莉)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