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真實可信

關於工程
●實施時間從2002 年 至 2024年,共分為五個階段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學科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研究古代文明的大型綜合研究項目
●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進行了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研究
●20多個學科、約400位學者直接參與研究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歷史還是傳說?長期以來,西方學術界以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為“文明三要素”,認為中華文明隻能早到發現了甲骨文的商代。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五千年文明最終得到國際承認。
這個重大突破,離不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正是工程沖破西方“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准的中國方案,即出現城市、階級、王權和國家,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也最終以堅實的考古材料和綜合研究成果証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真實可信。
7月10日下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亮相成都博物館,作為最新一期“名人大講堂”主講人,以《探索文明演進歷程 揭示多元一體格局——古蜀文明與夏商王朝》為題,娓娓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近20年來的主要成果和重要意義。他還以三星堆和寶墩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生動呈現了長江上游地區的文明形成與發展歷程。
源起:中華文明是不是有五千年歷史?
“我們是炎黃子孫”“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相信大多數中國人從小就有這樣的認知。然而,直到上世紀末,國內外學術界一直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提到中華文明時,幾乎全部以距今約3300年的殷墟作為開端。想要消除社會和學術界的疑問,辦法隻有一個:通過考古發現新的材料來研究和實証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過程,探明中華文明究竟是不是有五千年歷史。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立項。其核心目標直指“中華文明五千年”究竟是歷史真實,還是傳說。項目實施時間從2002年至2024年,共分為五個階段。從2002年的預研究到前四個階段,王巍和北京大學教授趙輝擔任負責人。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學科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研究古代文明的大型綜合研究項目,20多個學科、約400位學者直接參與研究。在“中華文明是否有五千年歷史”大的學術目標下,工程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進行了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研究。
成果:實証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2004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項目啟動。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不斷出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証明了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絕非傳說。
王巍介紹,工程的第一個成果便是構建起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更為詳實的各地區考古學文化年表,發現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大汶口文化早期、大溪文化、紅山文化等已經早到距今6000年左右。而成都平原寶墩文化距今已有4500年以上,三星堆文化最早年代距今也超過3500年。工程還重點圍繞浙江良渚遺址、山西陶寺遺址、陝西石峁遺址和河南二裡頭遺址4處都邑性遺址與40余處區域聚落群開展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距今5300年左右的良渚遺址的成功申遺,國際學術界最終承認中華文明確實已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迄今為止,在全國近千項考古發掘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發掘項目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的多達十幾項。此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也入選了世界九項重大研究成果。
意義:提出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准的中國方案
在學術界看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除了實証五千年中華文明真實存在以外,一個重要貢獻便是提出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准的中國方案。
此前,文明總是以西方學術界總結的冶金術、文字和城市三要素為標准。然而學者們發現,“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它的天文歷法非常厲害,卻沒有冶金術﹔南美洲的馬丘比丘沒有文字,但國際上並沒有否認它作為文明存在。”中國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自己對文明的理解: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出現城市、階級、王權和國家。
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考古人員把尋找當時的都城、發現大型都邑性遺址作為突破口,陶寺、良渚、石峁等大型城址正是在此背景下被陸續發現。
王巍認為,中國學術界提出的這個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准的中國方案,正是有了這套中國方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才得以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了解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真實可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揭示的中華文明豐富內涵、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也將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解讀
寶墩、三星堆提供成都平原文明起源重要信息
上世紀90年代,寶墩古城等成都平原史前遺址群相繼被發現。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后,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寶墩、三星堆遺址相繼被納入其中,成為中國西南區域文明研究的重要實証。
多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顯示,在距今4500年以上的成都平原上,出現了以寶墩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大中型遺址,這表明伴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成都平原進入文明起源的階段。然后,高等級的建筑、宮殿在城址的中心部位或重要區域出現。到了三星堆,城牆、宮殿等便在青關山大型建筑基址反映出來。王巍表示,“寶墩、三星堆等都邑性遺址的發現,為探尋成都平原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非常關鍵的証據,這也是他們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原因。”
三星堆青銅文明燦爛獨特。在兼收並蓄中原和長江中下游的青銅文明之外,三星堆是否受到更遙遠的域外文明影響?王巍表示,文明之間交流互鑒非常正常,但目前並沒有很直接的証據証明三星堆受到過域外文明的影響。論証兩個文化或文明之間發生過密切交流的條件,“首先,他們需要在時間上基本同時。其次,兩者之間距離也應該是接近的,如果很遠,就必須找到中間的環節。最后,二者的出土文物還應當極為相似,以致很難認為它們是獨自發明。”“三星堆和夏商王朝的交流符合這些條件,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証據能夠論証三星堆與域外文明的聯系。”王巍表示,“象牙和海貝的發現並不能直接証明三星堆與印度等南亞地區有關聯,以當時此地的氣候條件,有大象生活是完全正常的。至於海貝,殷墟也曾出土大量海貝,與三星堆幾個‘祭祀坑’基本同時,而殷墟的海貝出自我國東海及南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成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