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葉聰——

“蛟龍”潛深海 “勇士”寫精彩(科技視點·堅持四個面向 勇攀科技高峰⑤)

本報記者 劉詩瑤
2022年07月11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蛟龍”潛深海 “勇士”寫精彩(科技視點·堅持四個面向 勇攀科技高峰⑤)

“蛟龍”號是我國首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是我國首台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國產化率達到95%,“奮斗者”號是我國首台完全自主研發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它們為我國深海科學探索立下赫赫勛功。

  這三個大國重器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葉聰。

  他是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主任設計師兼首席潛航員、“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載人深潛英雄”“改革先鋒”等榮譽稱號,是我國深海裝備事業及深海載人潛水器技術領軍人物。

  隻有潛水器設計師真正下潛到海底,才能深刻理解下潛的“乘客”最擔心和需要什麼

  提起葉聰,人們對他的印象不僅是載人潛水器設計師,還是一名優秀的潛航員。在“蛟龍”號為期4年海試共計51次的下潛中,他曾38次擔任下潛的主駕駛。“蛟龍”號首次突破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深度,都是在葉聰駕駛下完成的。

  “我的本職工作是深海裝備研發和載人潛水器總體設計。做潛航員的經歷幫助我更好地設計研發潛水器。就像飛機的試飛員,設備在交付用戶前自己先試一試。”葉聰說。

  葉聰認為,一位潛水器設計師真正下潛到海底,才能深刻理解下潛的“乘客”最擔心和需要什麼。唯有親自置身於直徑2米多的狹小艙內,才能知道哪種設計讓“乘客”更舒適,讓“司機”操作更便利,讓整個深潛航行更安全。

  回到岸上,葉聰的工作是設計好潛水器。

  “蛟龍”號實現我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從無到有的突破,“深海勇士”號形成自主可控的深潛技術鏈條和產業鏈條,“奮斗者”號成功挑戰地球海洋最深處,這些成績離不開中國載人深潛團隊和葉聰二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這20年間,從主任設計師成長為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葉聰深感責任重大,不斷化壓力為動力。

  “潛水器總設計師的職責是做出正確的決定,讓潛水器研發團隊有效運轉。”葉聰說。他不僅要統籌好各系統,嚴格把好質量關,協調數十家參研單位的進度,還要負責科研難點的攻關,防范化解各類風險。

  深海設備的全生命周期是葉聰最關心的部分。潛水器因什麼目的誕生、具備何種能力、滿足用戶哪些需求、怎樣長期維修保障……葉聰腦子裡不停轉動的,就是研制出“生命力”更強、使用體驗更好、可持續運營的載人潛水器。

  評價一台潛水器,不是隻有下潛深度一個指標。葉聰說,當前整個潛水器研發團隊的工作重點,已經由追求深度轉向對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他舉例說,載人潛水器除了為深海科考服務,在旅游觀光、規模養殖、珊瑚修復等領域都能大顯身手,這促使團隊做更多探索。

  “常年在一線,我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對建設海洋強國的決心,以及全民海洋意識的提升。”葉聰說,幾十年前,許多人覺得載人深潛是異想天開。如今,許多人走近深潛、了解深潛。“能趕上好時代,為載人深潛貢獻一份力量,我非常幸運。”

  從下潛600米到最大紀錄載人深潛突破萬米,我國潛水器實現跨越發展

  葉聰作為主駕駛,經常帶領科學家下潛。

  有一次,他和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陶春輝研究員一起下潛,目標是尋找一處僅在地圖上聽說過的海底熱液活動區。海底境況異常復雜,幾經尋覓,終於在3000米海深處跟隨一條魚找到了熱液區,實現重要科研突破。這條魚后來被他們戲稱為帶路的“村長”。

  “我是海洋科學的門外漢。在聽到科學家有關深海科學的學術報告后,我深刻地認識到,幫助科學家進入深海,幫助他們現場取得樣本和數據,是一件多麼必要的事情。”葉聰說,他也從中感到了深潛職業帶來的滿足感。

  從下潛600米到最大紀錄載人深潛突破萬米,我國潛水器實現跨越發展。作為親歷者,葉聰的最大感觸是:“載人深潛讓我們更明白技術自主可控、自立自強的重要。中國人要把深海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奮斗者”號的設計和總裝集成過程中,葉聰帶領團隊綜合運用人機工程、可靠性、噪聲控制、系統仿真等方法,首次形成了覆蓋全海深環境的全系統技術解決方案,具備了載人潛水器譜系化設計能力。

  想要造訪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海底,究竟有多難?葉聰介紹,設備要承受的壓力超過1000個大氣壓,相當於每一個手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要承受約1噸的重量。“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載人艙的球殼,就成為最關鍵的部件,是守護著下潛人員的生命線。面對萬米水壓,如果球殼沿用原來設計手法和材料,艙體會變得特別重,甚至制造不出來。葉聰帶領團隊一遍遍推演計算、研究設計圖紙,為了制造和檢測,走遍大江南北,終於找到最強的材料制造和焊接合作伙伴,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

  不僅如此,高質量定位通信、固體浮力材料、操控系統、通信系統……葉聰團隊和參試單位齊心協力,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奮斗者”號實現了在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領域的自立自強。

  以后的深潛駕駛操作將變得更加簡單,普通人經過培訓也能駕駛潛水器

  根據傳統,每位潛航員從海裡返回甲板后,要經歷“潑水禮”的儀式。葉聰懷念自己被“潑”的感覺:“一大桶冰冰涼涼的海水從頭頂澆下來,痛快又舒爽!”

  葉聰的微信朋友圈背景是他拍攝的一張海洋風景照。“我喜歡出海,看到茫茫大海、水天一色,感到平靜又愉悅。”在他看來,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還很少,深海可能蘊含著地球演變、生命起源、氣候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終極答案,還需要人類借助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手段去探索。

  在早些年下潛中,葉聰不是沒有經歷過意外和危機。有一次潛水器和母船通信失聯了,有一次機械臂油管突然斷裂,還有一次遇到大量海底沉積物覆蓋……葉聰和團隊都冷靜處理,最終化險為夷。

  “我們不是冒險家,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和團隊努力,可以說,深潛裝備是安全和高效的。”葉聰說,家人也從未把他的工作當成是探險,而是尊重他的職業選擇,給予最大支持並為之自豪。

  自2001年從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專業畢業后,葉聰就從事潛水器設計工作,並正好趕上“蛟龍”號立項和啟動研制,一干潛水器設計便干了20年。

  “我一直對這份職業抱有新鮮感。每當有機會下潛到大洋深處,看著珊瑚搖曳的曼妙身姿,望著穿梭的神奇深海魚類……那種滋味妙不可言。”葉聰說。

  支撐他的最大動力,是對深潛事業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去年,我國深海下潛次數已佔到了世界下潛次數的一半以上。“能夠參與其中,我感到非常榮幸,這成為我前進的動力。”葉聰對我國載人潛水器和深潛技術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目前,葉聰和團隊正在抓緊進行科研攻關,繼續提高潛水器的作業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通過更優化的設計,減輕駕駛員的操作負擔,以前需要正副兩名駕駛員,現在隻需要一名駕駛員,留出更多空間給科學家或工程師。我們還希望通過努力,讓以后的深潛駕駛操作變得更加簡單,普通人在經過簡單培訓后不僅能下潛,還能駕駛潛水器。”葉聰暢想,“將來或許會有這樣一個場景,多台載人潛水器或者無人潛水器一起下水,形成聯合作業、優勢互補,幫助人類更好認識海洋、保護海洋、利用海洋。”

  葉聰說,在載人深潛領域,我們經常提及和推崇的“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精神,已經鐫刻在他和團隊每一個人的心中,他們將全力以赴勇攀深海科技高峰,早日實現更大的深海夢、深潛夢。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1日   第 19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