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儀若水潤三蘇

三蘇祠內的蘇東坡像
題記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構成了連綿不盡的中華母親文化。眉山蘇母勉夫教子,輔佐了中國歷史上三位著名文學家。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生於四川岷江之濱的眉山。他以出眾的才華,不僅閃耀華夏,而且光照世界,成為中國文化與風骨的象征。蘇東坡是可愛而偉大的文化英雄,具有持續的影響與崇高的地位。作家林語堂贊嘆說:“我若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蘇東坡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全才,更有“吞五湖三江”的氣象。
被竹子密密圍合的巴蜀,三千多年來,蜀人的生活智慧與技藝積澱所演繹出來的豐富、綿密、無所不包的竹文化,可算是四川人對竹子養育之恩的報答。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遺址裡,就發現了許多竹子的遺跡和文化符號。蘇東坡是中國竹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體現出巴山蜀水之間竹子的突出精神:堅韌、高直、虛懷、有節。他不但具有蜀地奇才的特點,而且還有既往蜀地的那些才子身上所不具備的學風、家風與習性。
蘇軾是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與藝術家,更是中華優秀道德的典范。面對復雜的環境,他體現出強大、堅韌、超然的人格力量。他積極出謀獻策,為國家建設而獻身。他一生坎坷不平,遭受許多不幸和打擊,但從未被痛苦與悲傷所壓倒,而是隨遇而安,做到不為世俗的禍福苦樂所牽絆,不為得失所煩擾,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他以他獨特的思想、文學藝術成就以及生活狀態,塑造了高尚的道德與人格,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智慧。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講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屈原)、淵明(陶淵明)、子美(杜甫)、子瞻(蘇東坡)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蘇東坡用獨特的理念和實踐,証明了自己是胸懷天下的理想主義者、積極向上的樂天派,更是人民大眾最親密的朋友——這樣的親民情懷,在歷代文人裡是比較罕見的。他將勤政愛國、關注民生的為官理念,改革求新、探索進取的執著精神,達觀自我、超然物外的詩人氣質,熱愛自然、詼諧天真的生活情趣集於一身,成就了一個可信、可親、可敬的蘇東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不可忘記蘇家的好家風,尤其不可忘記那個全力輔佐三蘇的女性——蘇母。
蘇母是勉夫教子的偉大女性
程仁霸、程文應、程之邵、程之元、程之才、程唐、程垓、程敦書等程家子孫一代一代傳承和踐行程家優良家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程夫人正是在這樣的家庭出生、成長,其優良家風潛移默化深入程夫人骨子裡。
蘇母(1010—1057年)出生於眉州青神縣風光秀美的程家嘴。
相傳距今四五千年的時候,蜀王蠶叢喜歡穿著青色的衣服,帶領民眾種桑養蠶,使蜀地經濟興旺,由此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蜀地第一個國家政權——古蜀國。他死后,蜀人緬懷他的功勞,就把蠶叢拜為青衣神(蠶神),並將他的出生地命名為青神縣。那裡東臨岷江,南面是從眉山流來的思蒙河,形成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半島,再加上幾條分岔的小河,滋潤了這一片桑田連接天際的綠島。
青神縣的地貌,很像是一片迎風微動的桑葉。
耕讀傳家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一般家庭所努力追求的生活方式。程家也不例外,北宋時程文應的兒子程浚與蘇軾的二叔蘇渙一起進士及第,成為眉州兩大名人,兩家連姻,蘇序與程文應都因兒子及第而受到朝廷加封而為官。程文應官至大理寺丞,名震家鄉,程家也成了詩書之家。程夫人自幼在這桑蠶之鄉長大,耳濡目染,經常勞動,對於絲綢紡織加工非常熟悉。
她18歲嫁給蘇洵,不但在蘇洵中年發憤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培養蘇軾、蘇轍兄弟成才道路上,程夫人居功至偉。由於宋朝時很多女性都沒有名字,我們就稱她為蘇母。
蘇母首先注意到岷江沿線盛行不衰的絲綢貿易。當時眉州城內綢緞生意興隆,形成了“紗縠行”一條街。“紗縠行”的本義是繅絲之處和蠶桑集市。蘇母於是變賣嫁妝在紗縠行上開設了一家鋪面,做起了絲綢買賣。由於蘇母的生意越做越好,積累了資金,才在老街買下了5畝宅院,這就是聞名於世的“三蘇祠”原址。
宅院裡建有數十間房子,以及花園、亭子和幾口池塘。從大門進去,迎面是一個深綠色的青磚影壁。之后才是一棟別致的房子。院子裡面有高大的梨樹和荔枝樹,其中還有蘇洵親手種植的槐樹。在這個家庭花園之中,花卉和果樹的種類繁多,牆外則是千百竿翠竹構成的竹林。
蘇母愛惜生靈,更不准孩子和婢仆捕捉花園裡的鳥雀,孩子們一旦犯錯,蘇母就會予以嚴厲懲罰,絕不遷就……幾年過去了,鳥雀都在低矮的灌木、草叢裡做窩,雀蛋隨處可見。每年春季桐子花開花的時節,岷江兩岸特有的五彩桐花鳳(學名叫藍喉太陽鳥),也會經常來這裡低飛回翔,一點也不怕人。在四川鄉村,五彩鳥進門是一樁喜慶之事,所以街坊鄰裡都把桐花鳳入家這一幕當作稀罕事。愛護生靈更不能肆意加害,從小就在蘇軾、蘇轍心中播下了種子。
有一天,蘇家絲綢作坊裡兩個婢女正在熨燙絲綢時,她們站立的地方,幾塊地磚忽然塌陷了,露出一個幾尺寬的坑洞,坑裡隱約露出了一隻陶土壇,壇子發出“嗡嗡嗡”的聲音……大家估計,壇子裡肯定有古人埋藏的金銀財寶!
蘇母聞訊趕來了。她立即叫人用土把坑洞填平,任何人不准動壇子裡的東西!
她說:“一個正直的人,絕對不能去貪圖別人的財物!”
這表明蘇母不貪意外之財、不做非分之想的淳朴天性。后來,蘇軾在陝西鳳翔府當官時,就發生了一樁類似的故事:
隆冬時節的一天,突然飄起了鵝毛大雪,看到居室邊一棵古柳樹下,有一尺見方的地面並不積雪。等到天晴了,地面反而凸起幾寸高。蘇軾讀過很多書,估計是古人埋藏丹藥的地方,因為地下有熱力,所以那裡才不積雪,於是他很想一探究竟。
妻子王弗一見丈夫躍躍欲試,就勸阻說:“如果婆婆(蘇母)還活著的話,她一定不容許你去發掘!”蘇軾一聽,暗叫慚愧,立即打消了念頭。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抒發了這樣的觀點:“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天地之間,一切事物各有其主。事物的主人可能是陽光、是雨露,是河流江海。隻要與自己無關的東西,“雖一毫而莫取”。自珍自愛的家風和操守,就是來自蘇母反復講到的“非己之物,勿動其心”的古訓。
我要做范滂那樣的人
蘇軾說:“我長大了要做范滂那樣的人!媽媽,會允許我那樣做嗎?”
蘇母流下了兩行熱淚:“如果你能當范滂,難道我就不能當范滂的母親嗎?”
蘇母絕不容許蘇軾、蘇轍沾上富家弟子慣有的好逸惡勞的毛病。幼年的蘇軾、蘇轍就曾每日面臨“三白餐”:一撮白鹽、一碟白蘿卜、一碗白飯。這是蘇母有意安排,“三白餐”鍛煉了蘇軾,使他后來無論遭遇任何艱難困苦也能坦然面對。
蘇軾發蒙很早,領悟能力很強。到他正式讀書時已經8歲了,雖說是虛歲,也算不得很早,這明顯與蘇家對孩子教育的獨特看法有關。到8歲時,蘇軾才被送進鄉塾讀書。鄉塾設在眉山城郊的天慶觀北極院,張易簡任老師。在近百名學生中,經常受到老師稱贊的學生有兩位:蘇軾和陳太初。
有一天,一位眉州的讀書人從京城汴京回鄉,帶來了一首著名文人石介所作的四言長詩《慶歷聖德詩》給張易簡瀏覽。蘇軾從旁偷看了幾眼,他竟然就可以背誦了。
他有些大膽,詢問老師:“這首詩裡所歌頌的這些人物,都是些什麼人啊?”
老師不耐煩了:“小孩子哪用知道這些事!”
沒想到蘇軾不依不饒,繼續發問:“如果這些人都是天上的神仙,那我也不敢再問。但如果他們是真有其人,我為什麼不能追問一下呢?”
老師大感驚奇,便詳盡回答了他:“詩歌裡提到的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4位人物,都是天下的英杰!”
蘇軾雖不能完全理解這4位風流人物的卓著,卻把張易簡對他們的景仰之情牢記在心,成為激勵自己上進的動力。
到了慶歷八年(1048年)春天,蘇洵就讓蘇氏兄弟拜同鄉的劉巨(字微之)為師。劉先生在位於眉山城西的壽昌院開班講課,學生眾多。有一天,劉先生心情好,寫了一首歌詠鷺鷥的詩,結尾兩句是:“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蘇軾聽到后,認真思考,大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師的詩很好!但我覺得這樣寫,似乎沒有表現鷺鷥的歸宿。不如改為‘雪片落蒹葭’。”
劉微之一聽,如遭電擊一般大受震動,感嘆道:“了不起!了不起!看來我當不了你的老師了……”
蘇軾、蘇轍少年早慧的名聲在外,當時眉山城內已很難為他們尋到合適的老師了,蘇洵隻好親自執教,父親總愛將激動人心的歷史人物講給他們聽。
一次父親誦讀歐陽修的《謝宣召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大為感慨,他從歐陽修受到皇帝寵遇再聯想到自己半生的起伏與落寞,認為大丈夫人生天地間,就當頂天立地,不知兒子有無此大志,他講解了文章的大概后,便說:“仲和,你試寫一聯。”
蘇軾很快提交了答案,文中有“匪伊垂之,帶有余﹔非敢后也,馬不進”之句,使父親大感寬慰,他大聲贊揚:“孩子,你將來應該能夠獲得這一種好運!要把握好自己的才華。”少年蘇軾雄心萬丈,文章寫作已有相當的成就。
就在這年,蘇洵外出游歷天下。蘇母素有學養,於是便親自指導兒子讀書。
蘇軾尤其敬慕愛國詩人屈原、文學家司馬相如,對屈原的品節尤其景仰。他成年后,去瞻仰屈原塔時表示:人生誰能不死,何必計較壽命長短。富貴是暫時的,名聲是無窮無盡的,屈原最曉得這一道理,所以他死而有氣節。他暗下決心,畢生學習屈原的高尚情操。
一次母親讀到《后漢書》中《范滂傳》時,不禁十分感慨,發出了長長嘆息:范滂為真理而不惜以死相爭,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名譽﹔但如果一個人歷盡了坎坷,猛然回首,又會發現生命裡仍是空無一物,那又該怎麼辦呢?
范滂(137—169年),字孟博,汝南郡征羌縣(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青年鎮磚橋村)人。東漢時期大臣名士,他生活在漢桓帝、靈帝統治的時期,因為他反對宦官專權,觸怒了權貴,所以被人假公濟私,予以追殺。靈帝建寧二年(169年),汝南督郵吳導奉命前往逮捕范滂,但到了范滂的家鄉,他聽到很多關於范滂的贊美之聲,自己又不得不執行公務,前后為難的吳導竟在驛舍放聲大哭……
范滂不願連累別人,自己到縣令那裡投案自首。縣令郭揖解下自己的官印,拉著范滂要和他一起亡命天涯,並說:“天底下的地方大得很,您何必在這裡等死呢?”
范滂回答說:“我一死,禍害就隨風消散。我哪敢因自己的罪過連累到您,同時又讓年邁的母親也四處流浪呢?”
范滂母親得知此事,從家裡趕來與兒子話別。范滂對母親說:“我的弟弟仲博很孝順,足可供養母親,我可以放心跟從死去的父親歸赴黃泉了。生死存亡,也算是各得其所。只是您老人家需要割斷情絲,我死了你不要太傷心!”
范母撫摸著兒子的肩膀,哭著說:“好兒子!你現在能夠同李膺、杜密這樣的大名士一道名揚天下了,一死了之有何遺憾!想想也是,一個人既可以名垂青史,又還想長壽,怎麼可能兼得呢?”范滂跪著接受母親的教誨,這是他最后一次叩拜母親……
蘇母讀到《范滂傳》這一段時,心神激蕩,念不下去了。蘇軾聽得格外神往,見母親嘆息,他明白了母親的內心。他站起來,拍著胸膛大聲說:“媽媽,我長大了要做范滂那樣的人!媽媽,會允許我那樣做嗎?”
蘇母十分感動,流下了兩行熱淚:“如果你能當范滂,難道我就不能當范滂的母親嗎?”
母子的一問一答,內蘊著傳統的道德情感。其中不僅含有對古代志士英雄的仰慕,更包孕著兩輩人不惜以生命捍衛道德、正義的決心。
三蘇享譽京城
中年之后,蘇軾還在給內弟王箴的信裡,饒有興味地回憶起當年一起在夜色朦朧中踏過瑞草橋,兩人對坐在村口一棵大樹下吃瓜子、炒豆的情景……
1046年的一天。蘇洵、蘇母站立在蘇家廳堂中,指使隨從爬上高凳,往牆壁上懸挂一幅裝裱的書法作品。
蘇母的目光掠過舒朗俊秀的墨字,輕聲吟誦:“長不滿尺,劍鉞之餘。文如連環,上下相繆……”這是一首富含簡練、狀寫細膩的四言詩歌,勾勒出一把利刀的短小與刀身上的紋飾,令人過目難忘。
父母稱頌不已的這篇作品是蘇軾所寫的《卻鼠刀銘》。“卻”有“退卻”的意思,這個富有深意的對刀的命名,來源於蘇軾與一位刀客的相遇。
少年蘇軾一天在外遇到一位職業刀客,也許他厭倦了自己的職業。那天在鄉道上,他被路過的蘇軾英氣所吸引,就說:“少年,我看你長相不凡,我把刀送給你。”
蘇軾接過刀來,佩刀而行。回到家,就藏於抽屜。他時時告誡自己不能惹事生非。一天家中鬧起了鼠害,全家雞犬不寧。蘇軾忍無可忍,以刀焚香后置於室內茶幾上。沒想到,沉默的刀鋒竟然讓老鼠四散而去。這實際體現了蘇東坡浪漫主義的一廂情願。
在《卻鼠刀銘》的結尾,蘇軾深有感觸:“嗚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喻,是亦何勞。”
蘇軾寫此文大致在1046年,那時他才11歲。一個善於觀察、敏於思考、天馬行空一樣神游文學世界的青春少年,躍然紙上。
為激勵兒子,父母讓他把這文章謄寫、裱糊之后,挂在牆上。一是為了提高其寫作興趣,增強信心﹔二來也不乏有父母的自鳴得意……
1057年陽春三月,47歲的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出劍門、越秦嶺,穿過關中平原,進京趕考。在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提攜下,蘇軾、蘇轍不僅高中進士,而且三蘇每有新作就都引起轟動……就在人生坦途徐徐展開之際,一個來自家鄉的噩耗讓父子掉進了冰窟窿:48歲的蘇母操勞過度,四月八日在家病故了。
蘇軾和蘇轍隨父回鄉奔喪。可謂是:青年失慈母,中年失賢妻。父子進京趕考,隻留下蘇母和兩個兒媳在家。當他們急急趕回眉山老宅,隻見屋漏牆倒,不禁哀慟不已……十一月將蘇母下葬於眉山安鎮鄉可龍裡老翁泉旁邊。山坡之下有一眼清瑩的泉水。當地傳說,月明之夜,可以望見一位白發飄撒、舉止俊雅的老翁獨自走來,靜靜地坐在這裡。如果有人近身,老翁便會消失於泉水之中……因此泉以老翁得名,蘇洵稱為“老泉”也由此而來。此處后來又稱為“蘇墳”,蘇洵、東坡妻王弗后來都安息於此。沒能看到三蘇享譽京城是遺憾的,但造就了三位彪炳史冊的人才,蘇母當含笑九泉。
在為母守孝期間,蘇軾、蘇轍整個身心浸透了對母親哀悼緬懷的憂思,功名利祿等世俗雜念完全棄之腦后。也許是苦於整日面對那些凝聚著過多溫馨回憶的舊物,為避免徒增惆悵,這一階段,蘇軾常常到青神縣岷江對岸岳父家中小住散心。那是一個美麗的山鄉,山下有清溪深池,山上有古剎佛寺,置身其間,不禁油然而生飄然出塵之感。蘇軾與岳父家輩份相仿的幾個年輕人很合得來,或與他們登山謁廟,或與他們到野外餐飲。中年之后,蘇軾還在給內弟王箴的信裡,饒有興味地回憶起當年一起在夜色朦朧中踏過瑞草橋,兩人對坐在村口一棵大樹下吃瓜子、炒豆的情景……這與后來生活中的艱難險阻相比,不能不令蘇軾嘆惋:不知此生還能不能再過上這清閑的日子!(小程 邵永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