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進入社會要跨越“三大落差”

“其實中國目前正處在極其缺人的時代,並不是沒有崗位,而是有很多崗位年輕人不願意做。”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教授張同道多年跟拍記錄00后的成長,他曾憑借執導紀錄片《零零后》獲得第5屆中加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今年是00后大學畢業后邁入職場的第一年。
從出生到成長,作為“平視一代”,00后在方方面面都被打上標簽。被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的大學階段和遭遇就業難,更使得這屆青年備受關注。
12年跟拍記錄,張同道對00后頗為了解。他認為,年輕人成長環境和就業現實的落差、就業期待和工作能力之間的落差,以及在短時間想要達到某種目標卻很難實現的落差,是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首批00后本科生即將踏入職場,他們具有什麼時代特征,會給職場帶來哪些改變,年輕人如何正確評估自己,如何從觀念上進行調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專訪《零零后》紀錄片導演張同道。
中青報·中青網:您覺得00后具有哪些普遍性的特征?
張同道:由於國家經濟發展,家庭條件變好,00后有了更多選擇,實現夢想的機會比過去多得多。但中國太大了,00后和00后之間的差距,其實也不亞於00后與90后、80后、70后的差距。
總體而言,00后對自己有比較好的判斷,比如通過觀察社會、時代潮流,主動地與社會進行磨合,調整和提高自己。00后更有可能干成大事,是前幾代人比不了的。
在互聯網時代下,00后對新技術具有天生的應用能力。他們的視野開闊,有游走世界的經驗,當他們代表中國與世界打交道時,思維在同一層面。00后的自主性很強,其他人不需要再替他們拿太多主意,父母如果一定要為孩子做主的話,就可能會發生很多矛盾。
中青報·中青網:很多人說“就業難”,您覺得“難”在哪兒?
張同道:找工作當然有一點難,但核心不是難,核心是年輕人想要的工作與目前社會能提供的工作之間存在比較大的落差。
隨著整個社會文憑程度的提高、經濟水平的提高、產業分工的細化,其實中國目前處於一個極其缺人的時代,並不是沒有崗位,而是有很多崗位年輕人不再願意做。特別是在中大城市長大的學生,他們的家庭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好,他們去找工作時是以此作為起點,那麼,想找到與家庭條件相匹配的工作就比較困難。
還有一個巨大的落差在於,剛畢業學生的能力與理想之間的落差。大學階段隻解決了人的知識系統的基本構建,但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系統需要逐步建立和成熟。比如,年輕人對社會方方面面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對中國國情的理解等,很多新的東西來不及進入大學課程,潮流就過去了。還有專業操作能力,這一定是需要靠實踐才能獲得的。
現代社會的收入差距拉大,讓一些年輕人在心態上很難接受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走到某個位置,而是非常想在短時間就達到某種目標,但這太難了,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期待與個人能力、社會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
中青報·中青網:面對這些落差,年輕人應該如何正確評估自己?
張同道:首先,需要認真思考自己適合跟隨團隊一起成長,還是適合創建團隊。其次,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在一起分析“我適合干什麼”“我能干什麼”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在“我想干什麼”“我能干什麼”之間找到平衡。但一定要注意,認知自我,不能隻在期待的視域去看,要從現實的視域去看。
確定了自己的志向和能力,就需要先拿一個小目標去試驗。需要提醒年輕人的是,一定要對周圍的環境作出判斷。一個是大形勢,這個時代正在發生什麼事﹔一個是小形勢,就是周圍的支撐環境,比如家庭、朋友能不能給自己的發展提供支撐的條件。
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能隻看到別人的成功,沒看到背后艱難的過程。還有一點,年輕人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鍛煉自己的抗壓能力。
中青報·中青網:首批00后本科畢業生即將步入職場,他們會給職場帶來哪些改變?
張同道: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由於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人必須像螺絲釘一樣被固定在機器的某個部位。現在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當他們全面進入釋放期的時候,中國社會可能會迎來一個創造性的時代。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社會,職場正在出現一場自下而上、從年輕人向整個社會群體進行的改革。比如,00后的辦公方式、辦事方式以及各種能力,可能會對之前所形成的傳統模式進行一些修復、修正甚至顛覆。他們的創造性力量一旦得以釋放,相信會給國家帶來一個嶄新的面貌。
期待年輕人能夠更多地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華,綻放自己的個性。期待年輕人不僅有開闊的思維,更重要的是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和實干能力。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