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陝西西安:精巧面塑捏出世間百態

本報記者 孫亞慧
2022年06月29日09: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醉心面塑,現代元素融入傳統

  五顏六色的面團,有的捏成人、有的塑成身、有的拈成穗、有的刻成花……陝西省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技藝傳承人張倍源有一雙靈巧的手,能用面粉創作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面粉為主料、油鹽醬醋為輔料塑造出各類作品,尤以傳統文化形象居多。然而,張倍源的面塑作品卻不同於大家記憶中的傳統印象,他刻畫的人物肌肉脈絡清晰、表情更為夸張豐富。乍一看,仿佛是將動漫人物捏成了面人。

  原來,這與張倍源的求學之路有關。兒時,他就跟著伯父學做面塑,高中時,張倍源前往日本福岡的專修學校學習雕塑和動漫。一次參觀日本當地博物館的經歷,讓張倍源至今忘不了,甚至還影響了他的人生選擇。

  “博物館裡的一些藏品是唐朝文物,文化特征非常明顯。同班日本同學知道我來自西安,想請我詳細介紹。但我講不出來,很多藏品我根本不認識。”張倍源仍記得那一刻的汗顏和無奈。

  從那時起,張倍源開始重新審視祖輩傳承下來的面塑技藝,系統學習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知識。回到西安后,他邊捏邊琢磨,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當代審美來創作,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一按、一搓、一挑、一劃,片刻間,張倍源手中的面團就變成八仙過海裡何仙姑飄起的衣袂。他的手法精巧細膩,方寸之間便可捏出世間百態。何仙姑“飛起”的姿態,則是張倍源面塑的特點之一,“大型觀賞性面塑的人物一定要‘飛起來’才好看,動作更加立體逼真,進一步突出人物形象。”他說。

  “飛起來”的關鍵在於“芯子”。將竹簽用醋泡軟,再熏烤彎折,之后用油麻繩纏繞保濕,經這幾步工序加工完成的“芯子”,就能在之后賦予面塑作品以活靈活現的騰空造型。張倍源幾經嘗試,才終於掌握了這門制作工藝。

  寓教於樂,讓學生愛上傳統文化

  2018年5月,美國加州一所孔子學院的20多名學員來到西安,體驗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千年古都的風土人情。張倍源現場為學員們展示面塑技藝,隻見他左手捏面團、右手握牛角刀,嫻熟靈巧地點、刻幾筆,一張神採飛揚的面孔便出現了,連人物胡須都清晰可見。

  “這竟然是面粉制作的?太不可思議了。”

  “完成后的面塑能夠存放多久?需要特殊的保存環境嗎?”……

  美國學員對張倍源的手藝稱贊不已,還提出了不少問題,張倍源都一一耐心解答。他對記者說:“我接觸過的許多外國學生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有的還想學習面塑,問我能否在他們回國后視頻遠程教學。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傳統技藝與新潮設計,在張倍源的工作室裡和諧交融。自由式滑雪運動員戴著虎頭帽、身穿具有陝北特色的白棉褲,正飛馳於賽道,盡全力為心中的奧運夢想拼搏……手藝人的一雙巧手,詮釋著自己對“一起向未來”的理解。今年2月,他設計了一組北京冬奧主題面塑,共7個形象,定格鋼架雪車、自由式滑雪、花樣滑冰、冰球、冰壺等項目的精彩瞬間,將奧運精神、地方文化元素和“科技感”巧妙融合。

  這並不是張倍源第一次設計制作體育主題面塑。去年陝西全運會舉辦期間,張倍源耗時5個多月創作的《舞全運》面塑就被組委會收藏。30個惟妙惟肖的角色,靈感來源於真實的運動場景,充分展現了力與美的碰撞。

  創作之余,張倍源還與多所中小學合作開設面塑課程,每周為學生授課。他講課生動有趣,不僅傳授面塑技法,還穿插講述傳統典故和民俗文化。“文化基礎是根,是我們創作面塑作品的靈感源泉。”在張倍源看來,學生學習傳統技藝,也能從中體會為人處世的態度。“學手藝要耐得住性子,認真鑽研,細致打磨。這是我最想教給學生的。”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