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成都的說唱藝人

在某個選秀節目上,一位成都選手以標准的四川方言表演說唱(rap)歌曲,一炮走紅,受到各地年輕人和四川老鄉的追捧。其實,類似rap的說唱藝術,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漢代就已經產生了。近幾十年來,陸續在成都及周邊地區出土了許多東漢陶俳優俑(又名說唱俑、擊鼓說唱俑),其生動的造型、傳神的表情,讓我們重回2000多年前的漢代成都,領略“街頭藝人”的精彩表演。
樂觀主義代言人
假如時光能夠倒流,讓我們重回漢代成都。繁華的街道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梭,街道的兩邊商鋪、酒肆、茶樓鱗次櫛比。人叢中,不時傳出陣陣喧鬧聲,引人駐足觀望。循聲望去,在絲竹管弦伴奏下,藝人們或長袖翩翩、踏歌而舞﹔或赤膊上陣、吞刀吐火、弄壺跳丸,正在上演一出出歌舞、雜耍的精彩好戲。在喝彩聲中,一位頭戴小帽、袒胸露腹,僅穿一條淺襠寬鬆長褲的藝人,一手持槌一手拿鼓、搖頭晃腦、表情滑稽地向人們說一陣、唱一陣、敲一陣,引起圍觀者的哄堂大笑,場面硬是鬧熱得很。這就是2000年前成都街頭藝人表演的驚鴻一瞥。
上世紀50年代,成都北郊一個名叫羊子山的小山包上,發現了200多座戰國、漢、晉、魏、唐、宋、元時代的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一件東漢陶俳優俑。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成都天回山、曾家包、六一一所、郫都區宋家林、新都馬家山、金堂李家梁子等地的漢代墓葬中,陸續發現了一件件形象生動、造型奇特的東漢陶俳優俑。這些陶俳優俑大小不一,陶質各異,通高一般在50至70厘米左右。俑身原有的彩繪,在漫長歲月的侵蝕下早已脫落無存。從外觀造型上,大致可以分為坐式和站式兩種。
坐式陶俳優俑以成都羊子山、天回山、新都馬家山、金堂李家梁子出土的最為典型。成都羊子山陶俳優俑出土於1954年,紅陶質,俑高53厘米。俳優坐於一圓榻之上,頭戴平頂小帽,帽前束花結,兩肩高高聳起。上身袒露,下身穿一條淺襠長褲,赤著雙足,一足前蹲,一足跪屈。左手抱一圓鼓置於膝上,右手臂屈伸作握槌狀,食指向上斜指。圓圓的胖臉眉開眼笑,額頭因此堆出了幾道深深的皺紋。
成都天回山陶俳優俑1957年出土,國家博物館收藏。俑高56厘米,俑頭束巾,戴笄。俑為圓臉,滿面笑容,前額上有數道深深的皺紋。上身赤裸,胸肌下垂,肚大如鼓。兩臂戴有珠狀環形飾物,左手抱鼓於腋下,右手持槌平舉。下身著大腳長褲,赤足坐於圓榻之上,右足高高蹺起,露出肥厚的腳掌。
新都馬家山陶俳優俑1982年出土,俑高48厘米,與成都天回山陶俳優俑造型較為接近:俑頭上束巾,戴笄。張口露舌、圓臉上的笑容極為夸張。上身赤裸,袒胸露腹。雙臂戴有類似瓔珞的環形佩飾,左手環抱一鼓,右手握槌向前平伸(鼓槌似已失落)作擊鼓狀。下身穿寬鬆長褲,赤足。右足向前伸出,左足支立於圓榻上。
金堂李家梁子俳優俑為泥質灰陶,高60厘米,寬40厘米,較很多站式俑還要高出一截,是目前出土最大的坐式陶俳優俑之一。此俑頭戴小圓帽,滿面笑容,舌頭長伸。上身裸露,聳肩。右手托鼓,左手作握槌狀。肚腹渾圓,下身著淺襠長褲,赤足坐於圓榻上。左足支於肚前,右足向前蹬出。
站式俳優俑則以郫都區宋家林、綿陽九龍山、成都六一一所漢墓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郫都區宋家林俳優俑出土於1963年,現收藏於四川省博物院。該俑為灰陶質,俑高66.5厘米,身材矮胖,椎髻。齜牙咧嘴、嬉皮笑臉,面部表情十分夸張。俑上身赤裸,袒露胸腹。他的脖子前伸,雙肩聳起。雙眼瞇成了一條縫,舌頭伸得老長,碩大的腦袋木偶般挂在胸前。一手捧鼓,一手持槌,正欲擊鼓。下身的淺襠長褲滑到肚腹之下,露出了半邊高高翹起的屁股,寬鬆的褲管下是一對肥厚的赤足。
成都六一一所漢墓俳優俑高62厘米,泥質灰陶。俑頭戴系結巾帽,瞇縫雙眼,咧嘴伸舌,面部表情極其滑稽、喜感十足。上身裸露,下身穿淺襠長褲,肚大腰圓。兩肩高聳,左臂高舉(手部殘缺),右手屈肘握拳。雙腿一前一后,赤足。
仔細觀察,這些陶俳優俑雖然在頭部的巾帽、手足的具體動作、坐(站)姿上,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但在五短身材、裸露上身、肚皮圓圓、雙足赤裸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處更為明顯。其面部表情是各式各樣的笑:開懷大笑、憨笑、嬉笑、搞怪壞笑……他們所傳達的滑稽、詼諧、快樂的樂觀主義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這也是四川東漢陶俳優俑最為顯著的特征。
司馬遷為俳優作傳
說唱藝術是我國流傳了數千年的一種曲藝品種。據史書記載,古代的說唱藝人稱為“俳優”。“俳優”又細分為“俳”和“優”:“俳”能說會道,以說為主,以詼諧、滑稽的語言嘲諷時弊和陋習,讓人們在笑聲中有所感悟,類似於現在的相聲﹔“優”則是多面手,除了要表演有故事情節的雜戲外,還要作為烘托氣氛的角色參與歌舞表演,漢代樂舞類畫像磚上就有不少這樣的場景。“俳優”二字后來在史籍中逐漸連用,不再有明顯區分。
歷史上,“俳優”多為身體有缺陷的侏儒。他們是非常特殊的一類人,不僅聰慧機智、反應敏捷,而且擅長說笑和舞樂雜耍。由於天生缺陷,為求生存,不得不寄人籬下,以詼諧、滑稽,甚至自嘲的表演來博取帝王和豪門貴族的開心。盡管地位低下、被人歧視,但他們當中也出現過一些了不起的人物。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中,就記載有一個名叫優旃的俳優:秦始皇准備擴大皇室射獵的苑囿。這個苑囿東起函谷關,西至雍縣和陳倉一帶,范圍極其廣闊,注定要勞民傷財。優旃便對秦始皇說:“好,苑囿修好后,再多養些禽獸在裡面,如果敵人從東方進攻,苑囿中的麋鹿用角就能把他們頂回去。”秦始皇聞言,無言以對,默默打消了這個念頭。秦二世即位后,一天突然心血來潮,想把整個咸陽城的城牆都用漆料漆一遍。優旃又對秦二世說:“皇上的想法太好了。我本來也要請您這樣做。雖然這會給老百姓帶來愁苦和損失,可城牆漆得漂漂亮亮的,敵人來犯也爬不上來。涂漆倒是容易,難辦的是要找一所用來陰干的大房子啊。”秦二世也覺得“找陰干的大房子”很難辦,便打消了漆牆念頭。
優旃雖一介俳優,地位低下,但正直善良。他利用接近帝王的便利,敢於諫言,將說話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巧妙地制止了秦始皇父子的荒唐行為,充分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可謂我國古代俳優藝人中的杰出代表。難怪司馬遷對其作出了“善為笑言,然合於大道”的評價。
秦漢時期,說唱藝術十分流行。秦始皇修建離宮數百所,宮內倡優上千,其中就有不少俳優藝人。到了漢代,俳優的表演更是風靡盛行,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貴族豪門,都蓄養有數量可觀的俳優,方便隨時消遣取樂。“金石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帷幄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俳優侏儒,狄閛之倡,所以娛耳目樂心意者,麗靡爛漫於前,靡曼美色於后。”這正是當時說唱藝術盛況的真實寫照。
商業繁華 享受生活
俳優的表演詼諧、幽默、滑稽,受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的歡迎,可謂搞笑藝人的鼻祖。此外,漢代社會流行“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官僚貴族們即使在死后,還要把俳優制成陶俑陪伴身邊,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仍然能替自己排憂解悶。
在中國古代,俑是專門用於陪葬的偶人,用來替代真人殉葬。俑的材質有多種,如木俑、陶俑、銅俑等,以陶俑最多。漢武帝時,朝廷實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選拔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人為官,“孝”就成了當官、升官的一條重要途徑。漢代本來就“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何況還有可以入仕為官的好處。因此為了博得“孝”名,人們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厚葬去世的老人。據《后漢書·明帝紀》記載:“百姓送終之制,竟為奢靡。生者無旦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可見當時人們爭相厚葬,不惜傾家蕩產。
由於厚葬盛行,而陶俑又是重要的陪葬品,因此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泥塑、制陶工匠。他們用靈巧的雙手,搓揉捏拿、刮削雕琢,塑造出了一件件惟妙惟肖、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陶制俑人。從成都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的大量陶俑來看:這些陶俑造型優美、生動形象,極具藝術感染力,而陶俳優俑又以其極為夸張的藝術手法、高度概括洗練的藝術特色,成為其中最為出色的作品。
這些俳優俑的雕塑手法也許並不細膩,有的地方甚至稍顯粗放和笨拙。然而這種簡約朴素的風格,正是漢代雕塑藝術家的藝術精髓。他們抓住俳優表演時最精彩的瞬間,著重刻畫其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作品極具藝術感染力。俳優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滑稽有趣,使人過目難忘、忍俊不禁,似乎這些俳優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滑稽劇。
自戰國以來,成都平原就是全國的富庶之地。秦滅蜀后,就把蜀地作為大后方和糧食供應基地,漢代更是被譽為“沃野千裡”“無凶年之憂”的“天府之國”。糧食生產不僅能夠滿足本地需要,還經常賑濟遭受自然災害的其他地區。除農業外,四川地區的紡織業、制鹽業、冶金鑄造業、舟車制造業、漆器、釀酒等手工業行業也在全國享有盛名。經濟興盛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據統計,當時成都人口有7.6萬多戶,僅次於首都長安,是全國著名的五大商業都市之一。其繁華,正如西晉文學家左思《蜀都賦》所描述的那樣:“於是乎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靚妝。賈貿墆鬻,舛錯縱橫。異物崛詭,奇於八方。”
當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自然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俳優這樣的說唱藝人,被天生樂觀、幽默又善於享受生活的蜀人所追捧,成為他們的鐵杆粉絲。東漢陶俳優俑在四川及成都地區的大量出土,恰好說明了這一點。(盧升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