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三星堆為何有絲綢?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來“抽絲剝繭”

2022年04月13日09:14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星堆為何有絲綢?

  2021年,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再醒驚天下,金面具殘片、鳥型金飾片、青銅神樹、玉琮……這些造型別致、做工精良的文物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此外,附著在青銅器表面的一些黑色“灰燼”更是激動人心的發現,盡管它們已經和泥土、灰塵融為一體,甚至已經礦化成土塊狀,但經過檢測分析,其中含有大量絲素蛋白,可確定為早期絲織品。

  考古工作者如何從泥土中發現絲織品?這些絲綢在三星堆出現有何意義?4月10日,成都博物館“雲想衣裳——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熱展期間,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周旸帶來一場題為《解密三星堆絲綢:發現及意義》的講座,解鎖深埋千年的三星堆絲綢密碼。

  抗原檢測,在三星堆發現絲綢

  現存的絲綢文物主要有兩個來源,要麼是傳世,要麼是出土。絲是桑蠶所吐的柔軟光亮的長纖維,屬於蛋白質,在埋藏過程中極易被降解——此前陝西漢陽陵出土的部分“裸體俑”就屬這種情況。經過研究表明,“裸體俑”實則是“著衣俑”,埋藏時穿著麻布和桑蠶絲。

  考古圈有個行話,對於絲綢的發掘同樣適用:“濕千年,干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古蜀國時期氣候濕潤,在三星堆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重啟之前,尚未發現絲綢的痕跡。同時,三星堆是淺層埋藏,出土文物大多有燒灼痕跡,不利於絲綢的保存。好在三星堆祭祀坑埋藏了大量的青銅器,它們會向周圍的環境釋放銅離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生物生長,為有機殘留物研究者暗藏“福利”。

  如何從泥土或者青銅器表面檢測出絲綢的痕跡?周旸介紹,在過去十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和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大學通力合作,研發了基於免疫學原理的絲綢微痕檢測技術,這種技術在考古現場發揮出敏感、特異、便捷的優勢。“我最高興的事就是將化學與考古學交叉結合,解決了三星堆絲綢考古35年來的空白。”她自信地透露。

  如今,工作人員在三星堆3至8號祭祀坑中發現大量絲綢殘留物,這些樣本來自青銅器表面及坑內的灰燼。同時,他們走進三星堆文物庫房,對1、2號坑出土的青銅器進行排查,在青銅眼泡等13類器型、40多件器物上發現大量絲綢殘留。這一結果令人振奮不已,考古實証與神話傳說、史料記載相互映証,表明3000多年前的古蜀地區已經有絲綢存在。

  溝通天地,在祭祀中使用絲綢

  無論是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銅壺上的採桑圖,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蜀錦織機模型,還是“錦官城”“錦江”“錦裡”等延續至今的稱謂,都說明蜀地織錦業歷史悠久,名噪一時。而三星堆作為古蜀先民創建的古蜀國都邑,祭祀坑裡發現大量絲綢顯得十分合理。

  三星堆祭祀區新一輪考古出土大量的青銅器、象牙、玉器、金器,它們原本是存在於宗廟、神廟中的祭祀用器,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埋藏過程中,絲綢或被焚燒,或包覆在青銅器表面,或被掩埋,究竟意味著什麼?

  周旸介紹,早期的絲綢來之不易,它的三大用途分別是祭服、尸服和常服。《禮記》中一些關於養蠶獻繭、祭祀儀式的記載表明,不僅神明的祭服必須用絲綢,而且必須用“親蠶親繅”所得之絲制成祭服,方能體現虔誠恭敬。三星堆2號坑出土的青銅大立人身上的紋飾,或許是最早的龍袍。服飾上的四條龍,龍首上昂,龍爪緊握,這種造型的龍稱為袞。《說文》記載,“袞,天子享先王”,這與青銅大立人主持祭祀的場景不謀而合。

  多元一體,絲綢是個趨同要素

  1986年,三星堆一醒驚天下,兩個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青銅器,但是受當時的考古技術限制,並沒有發現絲綢的痕跡。時隔35年,三星堆此次新發現了6個祭祀坑,出土大量文物的同時,絲綢是最令人驚喜的發現,與史料、傳說十分吻合。此外,考古人員還對周圍進行了詳細勘探,對完整認識當時的禮儀空間、宗教思想,乃至反映的宇宙觀念,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盡管四川是絲綢起源的重要區域之一,為何此前的考古發掘都沒有發現絲綢的痕跡,未來能否出土比三星堆時期更早的絲綢?在周旸看來,如果未來擴大尋找的范圍,像這次三星堆考古發掘一樣,跟隨考古人一起深入現場,“隻要從技術、理念、信心上做好准備,四川找到比三星堆時期更早的絲綢應該指日可待”。

  她希望將來若以三星堆考古為基礎,復原當時“神廟”或者“祭祀區”的神祇體系、貴族構成、供奉陳設、禮儀空間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絲綢的存在。絲綢的發現,一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有利於人們理解三千年前的古蜀先民是如何表達宗教、如何思考宇宙和生死的。

  周旸最后總結:“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以三星堆和金沙為代表的古蜀文明,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古代文明共同體中最具特色的區域文化之一。”(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