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聯動看大運:成都地名裡的體育典故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還有不到一百天,成都大運會就要召開了,蓉城的體育氛圍日漸濃厚。
一直以來,成都都有著很好的體育傳統。她是一座體育文化蘊藏深厚的城市,這從一些建筑名裡就能看出來。比較直接的,如“省體育館”“成都體育中心”“四川體育大學”,人們一眼就看出其和體育的聯系﹔還有一些半直接的,如“跳傘塔”也能讓人們聯想起體育運動。但還有一些地名,表面看著和體育沒有關系,背后卻藏著和體育有關的典故。
“愛成都迎大運”海報。四川省文旅廳供圖
青城山上有個青城派,在武林中非常有名。它不但存在於一些武俠小說中,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武術門派。在文學世界裡,金庸小說《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都寫到了青城派,新編傳統評書《五鳳朝陽刀》裡也有青城派。在現實生活中,青城派也是人才輩出。如武術名家劉綏濱傳承推廣青城太極養生動功六式,為推廣體育運動做出了貢獻。
猛追灣名字裡也有體育。故老相傳,這是大慈寺僧兵猛烈追擊張獻忠的地方,所以叫猛追灣。既然是追擊,那就至少要涉及兩個體育大項:武術和田徑。這次成都大運就有這兩個項目。廣泛地說,追擊這個事包含了很多的體育項目:短跑、長跑、跳高、跳遠、游泳、鉛球、鐵餅、標槍、散打、拳擊、摔跤等等。因為想追就得能跑,短跑追不上就得長跑,遇牆跳高,遇水跳遠,水面寬了還得游泳,扔石頭砸人像投鉛球,飛瓦片砸人像甩鐵餅,擲槍矛扎人像擲標槍,追上了還要近身格斗,拳腳摔打一起上……可以看出,現代體育運動項目,很多都是從古代的生產生活尤其是軍事生活中發展來的。現在在國際軍事體育界有個著名的項目叫軍事五項,其實和猛追灣的典故是很像的,猛追猛沖猛打,只是不直接對抗而已。
東安湖體育公園。中國五冶集團供圖
在成都北郊有座鳳凰山,從前不叫這名。據說,三國時期劉禪在這裡學習射箭技術后,很長時間裡它叫作學射山。現在的鳳凰山公園,也有明顯的體育風格,爬山、散步、羽毛球、騎車等等運動方式受到群眾的喜愛。
劉禪就是人們熟知的“扶不起的阿斗”,“創造”了“樂不思蜀”典故的那位皇帝。在《三國演義》中,他隨著趙雲在百萬曹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經歷了最真實最炫酷的體育鍛煉,具體項目包括武術、馬術、擊劍、射箭等。無奈劉禪終究不是趙雲,雖然學了射箭,但是武藝不高不說,性格也遠不如趙雲的堅韌剛毅。
成都有個武侯區,是紀念武鄉侯諸葛亮而設立的。一般在人們的印象裡,諸葛亮是個柔弱讀書人的形象,智慧無雙但是武功不行。這可能是個誤解,因為諸葛亮的身上有一些運動員所應該具備的先天因素和后天表現。
首先諸葛亮的祖先葛嬰,是陳勝吳廣起義軍中的一名將軍,武力值肯定是不低的。后來葛嬰被誤殺,其后人逃到山東諸城,這才改性為諸葛。其次,諸葛亮是山東琅琊人,有山東人較強健的體魄是可能的。諸葛亮之所以54歲就辭世,后天辛苦操勞是主要原因,用現在的說法是長期身心勞累焦慮導致過勞而死。他在《出師表》裡寫的“受命以來,夙夜憂嘆”這句話,告訴了后人諸葛亮英年早逝的原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忠心為國的真實寫照,絕非漂亮話。第三,諸葛亮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有一些就和軍事及體育相關。比如木牛流馬搞運輸,不懂點人體運動學和機械科學是搞不好的。更神奇的是諸葛連弩,它堪稱古代重機槍,發明者也是要有足夠的體育運動學問的。
龍泉山桃花。劉斌供圖
青白江區城廂鎮有一座鄧公樓,是當年川軍將領鄧錫侯等研究出川抗日的地方。川軍戰士們身負家國責任,穿著短褲,腳蹬草鞋,長途行軍幾千裡去抗日救國,這種英勇壯烈的行為需要體育做基礎,但是其意義早已超越了體育,升格為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沒有機械化運輸的川軍戰士,隻能靠雙腳“競走”長途行軍去爭取勝利,去爭取國家民族的前途。這種“競走”的目的,不是奪得賽會金牌,而是保衛國家安全。
成都還有很多地名,與體育有著內在的聯系。比如黃忠村,是紀念三國神箭手黃忠的﹔馬超西路,是紀念三國名將馬超的,馬超不但自己槍術厲害,手下還有一支使用標槍作戰的部隊﹔青羊宮、少城公園,在民國時期是著名的武術勝地﹔水井坊,看名字會想到白酒,但是它聯系著一支曾經叱咤甲A的勁旅四川全興足球隊……透過這些地名,人們仿佛可以看到成都的體育史,感到成都的體育榮光。
成都有安逸的生活,也有奮進的精神。成都大運會把二者結合起來,會推動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更快發展。“成都開大運,成都有大運。大運靠國家,祝中華大運。”一位網友的話,代表了千萬成都人的心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