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傳承中華飲食文化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

2022年03月20日07: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周艷賓在調整擺盤樣式。
  本報記者 易舒冉攝

  胡偉偉在制作包子。
  本報記者 游 儀攝

  鄧玉紅在烹制雪花雞淖。
  本報記者 王永戰攝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澱,各地飲食在食材、菜式、烹調、服務、習俗、審美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本版推出4位青年廚師的故事,他們在烹飪技藝方面各有所長,在成長發展方面也各具特點。而走上一方灶台,綻放青春光彩,自覺推動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4位青年的共同追求。

  ——編  者  

 

  北京鴻賓樓行政總廚周艷賓:

  為老字號餐飲增添新元素

  本報記者  易舒冉

  在傳統飲食文化中,能成為“全席”或“全宴”的菜肴,往往都是一家飯店的招牌菜,甚至是一個地方的代表菜式。做“全席”或“全宴”,也最見廚師功力。北京鴻賓樓飯庄的青年廚師周艷賓就能以羊為主料,通過燒、溜、燴、篤等烹飪方法,為食客呈上一桌“全羊席”。

  “探靈芝”“迎風草”“鞭打繡球”……翻開周艷賓遞過來的全羊席菜單,卻發現菜品名稱不見“羊”字,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形象生動、優美文雅的別名。詳細詢問才知道,“吃羊不見羊、食羊而不覺羊”是全羊席的特征之一。為了達到這種境界,有的原料僅加入高湯、上屜蒸制的過程就要經過七八次的反復。菜名則是根據菜肴樣式特征而定。“我有幸加入了全羊席研制小組,跟著師父一起傳承發展全羊席制作技藝。”周艷賓說。

  2004年,剛滿23歲的周艷賓進入鴻賓樓飯庄工作,從最基礎的切菜、配菜干起。早上,周艷賓提前到崗,取食材、備材料、收拾案板﹔晚上9點下班后,他又用廚房裡的剩料練習刀功、勺功。在師父的指導下,周艷賓邊學邊琢磨,進步很快。

  全羊席中有一道重要的湯菜叫“汆千裡風”,其主料是羊耳朵。據傳說羊耳朵能聽千裡,所以這道菜得名“汆千裡風”。做好這道菜可不容易,要將非常脆的羊耳朵切成極細的絲,再用“汆”的手法配入鮮美的湯汁,這對廚師的刀工和熬制清湯的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戰。周艷賓苦練刀功,最終,他切的羊耳絲可以穿過針孔,配制的清湯也獨有一番風味。

  然而,周艷賓不滿足於烹飪現成的菜品,如何推陳出新,吸引更多食客,是他經常思考的問題。經過反復嘗試,周艷賓和同事們將烘焙中的裱花、西餐中的果汁調味等工藝融入了傳統的全羊席中,贏得了食客們的好評。“烘焙中的裱花常用奶油,我們將適合與羊肉搭配的魚肉泥裝進裱花袋中,也可以做出各式好看的花型,‘魚’和‘羊’在一起剛好配成一個‘鮮’字。”周艷賓說。

  近年來,餐飲消費市場不斷發展變化,在激烈的競爭中,許多“中華老字號”面臨挑戰。深耕傳統酒樓中餐18年,周艷賓希望通過學習和借鑒餐飲同仁的烹飪技法,大膽革新、提高技藝,為老字號餐飲增添更多新元素。 

 

  安徽合肥劉鴻盛特色小吃技藝非遺傳承人胡偉偉:

  與城市的味覺記憶對話

  本報記者  游  儀

  揪住面團,揉成長條,握緊面刀,切成小塊。動作熟練的胡偉偉左手拿著面劑子,右手掌著擀面杖,邊轉邊擀,很快,一張中心厚兩邊薄的面皮展開在案板。緊接著,他一手托面皮,一手取餡料,兩指捏合邊緣向上微提,掐出褶子擠壓打圈。包子成了型,往秤上一擺,“正好80克。”

  作為劉鴻盛特色小吃技藝非遺傳承人,擀面條、烙大餅、做糕團,對34歲的胡偉偉來說全是基本功。可在10年前,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與白案結緣。“我家過去開大排檔。下雨天,擺著攤,父母就在灶台、桌椅間來回轉。”小小店鋪,喧囂不斷,爐膛裡的火苗直往上躥,家人忙著炒菜裝盤的場景,胡偉偉至今記憶猶新。在他看來,學廚累,不輕鬆,起初並不想走這條路。

  直到2012年,當得知劉鴻盛傳統小吃制作技藝快要失傳,自己又有機會跟著劉鴻盛的老師傅學習手藝時,懷著留住一代合肥人味覺記憶的念頭,胡偉偉下定決心拜師學廚。

  早上6點,天還未亮,胡偉偉就到了崗。先制餡,肉切條,去筋膜﹔再制皮,面粉堆,溫水和。冬菇雞餃這道招牌菜,他足足學了兩年半。“一開始手抖,刀都不敢碰。有時去筋膜時,片著片著刀鈍了,還得拿到磨刀石上磨。”胡偉偉回憶,師傅站在一旁,手把手教,哪個步驟稍不合格,就會被打回去重做。

  日復一日,持刀的虎口磨出了一層厚繭,心中對水和面的掌握卻更加有數。一碗湯餃,黃白分明。黃的是雞湯,濃香四溢﹔白的是餃皮,薄如蟬翼。勺子一舀,還能看見冬菇和雞肉。功夫不負有心人,冬菇雞餃在胡偉偉手中終於可以嫻熟而又完美地呈現。

  劉鴻盛是個老字號,胡偉偉卻是年輕人。在學習傳統小吃制作技藝的過程中,他也萌生了不少新點子。“有一回,聽到食客閑聊,鮮肉餛飩吃多了怕胖,要是有素菜餡的就好了,還健康。”這給了他啟發,他嘗試著將薺菜燙熟,菜稈細,容易切,再混合少許肉餡,素菜餛飩這才順利做出。從薺菜餛飩到蛋黃燒麥,胡偉偉這個青年廚師,給老字號注入了不少新活力。

  當地人喜咸,胡偉偉店裡不少小吃都注重以鹽提味。“一方小吃有一方特色,我們會根據大伙兒的口味,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不斷調整配料,以求健康又入味。”胡偉偉說,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小吃,是一方水土的歷史標記,裡面也承載著大家的鄉愁。通過制作小吃與這個城市的味覺記憶對話,胡偉偉樂在其中。

 

  四川成都小雅菜館廚師鄧玉紅:

  把熱愛真正用在手藝上

  本報記者  王永戰

  剁碎的雞胸肉和雞蛋清混合一盆,鄧玉紅拿出小碗一舀,往熱鍋裡一倒,熟練地翻炒起來。鍋下,旺火直扑﹔鍋裡,攪動之下,主菜逐漸呈現出雪花狀。

  “起鍋!”一聲大喊,鄧玉紅轉身,將一勺“雪花”盛入盤中。緊接著,起火,生粉倒下,翻炒勾芡,不一會兒,拌料也倒上。“這就是川菜名品——雪花雞淖。”身著白色廚師服,頭戴廚師帽,鄧玉紅將菜品端上前來。

  灰牆、黛瓦、木梁、浮雕,在成都市東門市井街區,古典與現代風格建筑交錯,小雅菜館便坐落其中。晚間的食客絡繹不絕,90后廚師鄧玉紅忙著為喜好川菜的主顧們,奉上一碟碟品相俱佳的美食。

  從2016年回四川學習川菜,到2020年來小雅菜館擔任主廚,鄧玉紅的學廚之路走得頗為踏實。“小時候就習慣吃川菜。”出生在四川宜賓,喜好大河幫川菜的鄧玉紅,也曾烹制過不少河鮮和家禽,“慢慢就愛上了做菜”。

  可喜歡做菜與做好菜,還有很長距離。初學做川菜,年輕的鄧玉紅發現和之前的經歷完全不同,“本以為我都算個大廚了,沒想到做川菜還得從零開始。”於是,他跟著師父李軍先后在宜賓和成都多家餐館工作,一點點琢磨做菜精要。

  廚房噪音大、油煙味兒重,有時忙了,鄧玉紅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連一口水都來不及喝。學習壓力大,工作辛苦,眼看著一些同事慢慢轉行,他卻沒有退縮。“這個職業是我喜歡的。”對鄧玉紅而言,小小灶台,便是他揮洒汗水、成就夢想的舞台。

  憑著一股子犟勁,再加上愛琢磨,時間久了,他抗壓的能力越來越強,會做的菜也越來越多。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回鍋肉……一道道傳統川菜,經鄧玉紅之手,成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做川菜廚師,除了要刀工好、味覺敏感、火候拿捏精准,關鍵還得熱愛與堅持。”鄧玉紅常以老師傅張元富為榜樣,“他常常會為取得優質食材,跑到大山裡仔細地尋找。”在鄧玉紅看來,年輕人學做廚師,就得有一股子拼勁,把熱愛真正用在手藝上。

  “做菜要悟性,必須沉得住氣、踏實地干。”年過三十,鄧玉紅希望未來自己也能烹制出更多川菜精品。

 

  廣州酒家青年廚師蘇志君:

  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粵菜

  本報記者  洪秋婷

  “鍋起焦、菜不焦,火候是關鍵,小炒一定要有‘鍋氣’才香!”說話間,蘇志君熟練地拋鍋、翻炒,眼睛緊盯著鍋中食材的狀態,靠著經驗把控著火候。不一會兒,一盤地道的廣府小炒就出鍋了,冒著火燎味兒,熱氣騰騰,又干又香。

  蘇志君今年25歲,干廚師7年,目前是廣州酒家富力盈通店的一名青年廚師。從普通學徒開始,做到如今主管之下的位置,蘇志君最為拿手的絕活就是他的“鍋上功夫”,這功夫來自長期腳踏實地的鑽研與堅持不懈的努力。

  從學校畢業后進入廣州酒家工作,蘇志君從學徒開始做起,在廚房的各個粗加工崗位輪職。蘇志君常常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時間練習,搜集廚房剩余原材料,不斷鑽研粵菜的刀工、煮法還有食材原料的處理技巧。粵菜烹飪講究味道之鮮美,其中火候的掌握是關鍵。用心學、專心干,蘇志君練出了“用眼睛看油溫”的本領,很快便在后廚加工制作中脫穎而出。

  烹飪大賽是對廚師烹飪技巧和菜品設計的綜合比拼。入廚以來,蘇志君積極參加各種比賽,享受與同行廚師技藝比拼的樂趣。

  在2021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簕杜鵑杯”國際烹飪聯賽中,蘇志君榮獲個人特金獎。四個前菜、三個熱菜、一個湯菜、一個點心,一整桌宴席就是比賽考題,不同的原材料需要設計不同烹飪方法和菜式菜品。“難點在於菜品設計,突出表現廣府紅棉華宴的文化主題,這樣才能拿到高分。”蘇志君負責蓮蓬羹,用魚肉加菠菜和蛋白打成漿,做成綠蓮蓬形狀,再封上保鮮膜蒸熟、定型。嫩滑的口感需要用火候控制,蒸4分鐘不多不少,下面放進一些菇片和木耳的煮湯,色香味形俱全,吸引眼球,看上去讓人很有食欲。最終,憑借這道別出心裁的美食,蘇志君獲得評委的認可。

  對於未來,蘇志君充滿憧憬:“人們常說,食在廣州。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工作,腳踏實地,傳承好粵菜文化,同時創新和發揚獨特的廣府風味,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粵菜。”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0日 05 版)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