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傳播天府文化 成都如何創新?

2022年03月10日08:06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傳播天府文化 成都如何創新?

2022年開年,北京冬奧會、《隻此青綠》等文化熱點一次次引發青少年群體共情。扎根於傳統韻味與東方美學的文化創新表達,正讓中國年輕人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這一現象引發了代表委員的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說:“‘冰墩墩’和‘雪容融’成爆款,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審美文化有自信。”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表示,做好文博行業數字化,對當代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有相當積極的作用——“年輕人喜歡文物,文物才有生命力﹔年輕人掌握了中國古代文化,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才會有生命力。”

過去一年,精准把握青少年喜好的文化“流量密碼”,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聚焦與回歸。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背景下,以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為目標的成都,又該怎樣創新表達天府文化?

共情:

藝術作品與年輕群體雙向奔赴

成都全市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14歲以下人口佔比13.28%,15—59歲人口佔比68.74%。《財富》雜志將成都評為“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榜首城市”。

“表達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作品與年輕群體雙向奔赴,是這個時代賦予的特征。” 域上和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偉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新消費時代,年輕群體不僅僅是文藝作品最主力的消費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盡可能地吸引年輕觀眾應該是所有當代文藝作品的重要追求目標之一。”

在虎年春晚的舞台上,舞蹈詩劇《隻此青綠》驚艷亮相。成都知名文旅企業域上和美獲得獨家授權,負責打造《隻此青綠》旅游演藝版,並於今年推進創編及落地運營,將此劇推向更加廣闊的大眾旅游市場。

“《隻此青綠》的爆紅,彰顯著當代年輕人對我們優秀傳統文化極高的認可度和極強的文化自豪感。同時,年輕群體的關注也為《隻此青綠》賦予了更強大的生命力。”邱偉說。

著名藝術家、大運火炬“蓉火”設計者許燎源認為,在當下進行藝術表達,要有敢於打破常規的精神。當代人要用傳統元素的意象來進行創意設計,這樣才能夠抓住年輕人的心。

融合:

傳統文化借殼內容創新出海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提道,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張重要名片。目前海外傳播作品超過1萬部,以起點國際為代表的中國網絡文學海外站點及APP用戶超過1億。作品中蘊含的古建筑、節日、服飾、地域習俗等中華傳統文化也由此廣泛傳播。據《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海外用戶畫像多為中青年。四川作家愛潛水的烏賊作品《詭秘之主》作為網文出海現象級作品,入選2020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海外影響力榜﹔百香蜜的《抱歉我拿的是女主劇本》在海外閱讀量1.25億次。成都傳媒集團旗下八角沃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利用“網文出海”翻譯基地的優勢,採用“內容定制+機器翻譯+人工審校”的方式,幫助川籍網絡作家的海量作品快速在海外平台上架。

“中國網絡文學成為向全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充沛的想象力、強烈的代入感、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價值觀的普適性,具有春風化雨式的優勢,使各國讀者對中國人文精神和時代風貌產生了興趣。”閻晶明說。

2022年1月,“成都造”國漫《漢化日記》第三季進行了網絡影視劇規劃備案。太陽神鳥、火鍋、夜游錦江……眾多天府文化元素在《漢化日記》前兩季中頻繁亮相,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

《漢化日記》的出品方艾爾平方公司CEO李姝潔說:“天府文化對於二次元內容創作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創作靈感。”她表示,《漢化日記》通過天府文化符號的創新表達,打通了二次元與現實世界的通道。李姝潔說:“我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既有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養分,又有數字技術護航,給予了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表達的機會。”

同振:

技術推動天府文化的時代表達

隨著更多新興技術的開發涌現,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掌上博物館等概念出現在了大眾視野。

2021年11月,金沙遺址博物館首次推出的“數字文創產品”在支付寶平台僅50秒就被一搶而空。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研究員魏學峰認為,在中國博物館發展迅猛的今天,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尤為重要。魏學峰說,在全國兩會上他提了三項建議:“一是爭取財政資金的專項支持,建立國家層面的博物館雲展覽平台。二是做好頂層設計,制定雲展覽的發展規劃。三是擴大社會的參與。雲展覽包括5G、互聯網、大數據,都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撐,不是文博單位能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浩大的文化工程,需要大家的參與。”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專業副教授、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學者高子棋認為:“成都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厚重的紅色歷史,通過挖掘成都本地的紅色記憶和紅色文化,打造寓教於樂的紅色劇本殺,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成都的紅色文化。同時,紅色劇本殺也應更多地貼合當下年輕人的需求和興趣不斷創新,結合VR、AR等新玩法。相信未來隨著大量優秀作品涌現,紅色劇本殺將會更加凸顯啟智、鑄魂的育人作用。”(記者 王嘉 段禎 盧星宇 實習記者 澤登旺姆 吳雅婷)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