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成都市政協委員、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將制定“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加快落地碳中和實驗室

2022年01月24日13:22 | 來源:紅星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市政協委員、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將制定“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加快落地碳中和實驗室

  1月23日上午,成都市第十七屆人大六次會議在錦江大禮堂開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成都將堅持“雙碳”引領,優化四大結構,加快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在23日下午舉行的成都市政協十五屆五次會議分組討論會上,“雙碳”話題再次成為眾多政協委員討論的重點,如何實現經濟社區全面綠色轉型備受關注。成都市政協委員、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表示,下一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將從頂層設計、考核體系、市場機制、試點示范、產業科技五個方面入手,落實部署。

  ▲張軍

  將制定印發《“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加快落地建設碳中和實驗室

  張軍介紹,在頂層設計方面,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將結合“四大結構”調整,制定印發《成都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和《“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同時,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制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頂層設計,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等十大攻堅戰役。

  在考核體系方面,將以低碳城市建設為抓手,及時跟進國家有關碳排放統計核算口徑,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降碳考核機制。

  在市場機制方面,將深化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重點企業碳排放核查,全面參與國家碳交易市場建設。制定碳中和公益行動方案,持續完善“碳惠天府”機制。

  在試點示范方面,將開展碳監測、“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四川天府新區氣候投融資國家級試點,會同市級相關部門探索實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

  在產業科技方面,將著力推進碳中和產業建圈強鏈,指導天府新區加快落地建設碳中和實驗室。

  在四大結構優化中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建強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 設立綠色低碳產業基金等。張軍對此表示,近年來,成都主攻光伏、氫能、鋰電池、綠色低碳服務四大領域,獲批工信部成德高端能源裝備集群、國家新能源汽車示范城市、氫能產業競爭力全國第四、光伏和鋰電池千億級產業集群初具雛形。下一步,成都將實施綠色低碳產業“十個一”行動計劃,力爭到2025年,培育6家以上百億級鏈主企業、3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與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中承載區。

  建議打造“綠色物流”示范區

  調遷壓減主城區內公路客運場站

  作為成都市政協委員,張軍在本次市政協會議期間帶來的提案,與交通結構優化調整有關。

  在他看來,快速攀升的機動車保有量以及不斷增長的出行需求、貨運需求導致移動源污染日益突出,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化石燃料為主的車隊結構沒有根本改變,亟需在移動源領域深挖細摳,精准減排。為此,張軍建議由交通運輸部門統籌,按照“調遷優化、清潔改造、管控淘汰”的原則,在源頭、過程、末端上發力,持續推進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改善空氣質量。

  一方面是調遷優化物流節點、專業市場、客運場站布局。他建議,在物流節點方面,合並青白江散貨物流園區與成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集中精力進行“一帶一路”國際門戶樞紐建設和產業轉型﹔調遷、轉移新都物流中心公路貨運功能,僅保留現有城市配送、電商物流功能。在專業市場方面,加快推進實施《成都市商品交易市場疏解提升實施規劃和導則(2020-2035年)》,優化產業功能布局,促進商品交易市場疏解提升。在客運場站方面,推動公路客運場站合並、優化,調遷壓減主城區內公路客運場站、旅游集散地數量、規模,減少大型客運車輛進城活動,做好旅客出行、抵達、換乘的地鐵公交接駁安排。

  另一方面是打造綠色低碳運輸體系。張軍建議,在物流集中區域打造“綠色物流”示范區,示范區內全面使用國六或新能源清潔貨運車輛﹔以龍泉物流中心南區汽車鐵路專用貨場(貨站)鐵路專用線建設為引領,籌建產業園區物資內送、外運鐵路專線,並推進鋼鐵、電力、水泥、平板玻璃、汽車制造等重點行業大宗貨物由公路運輸向鐵路運輸轉變﹔在市政環衛用車、公務用車以及公共交通、渣土運輸、物流配送等領域大力推廣電動、氫能源等新能源汽車使用,出台支持配套政策。

  此外,張軍還建議加快國Ⅲ及以下排放標准的老舊車輛淘汰。實施柴油貨車、外地貨車分流措施,逐步引導過境貨運車輛從四環路向二繞轉移,2025年底前全面實施禁止燃油燃氣貨車四環路(含)內通行政策﹔實施高排放車輛限行措施,逐步擴大國三及以下排放標准老舊車限制范圍、加嚴限制措施,力爭用3~4年時間基本淘汰老舊車輛﹔在主要貨運通道、城區主要出入口布設人工抽檢、黑煙車抓拍、遙感監測卡點,公安交管、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超標排放違法行為。(紅星新聞記者 鄧文博 攝影記者 呂國應)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