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龍泉驛承西啟東聚英才 乘勢而上正當時

從龍泉山西望成都,一幅欣欣向榮的發展畫卷從龍泉驛區延展而出:一汽大眾、東風神龍、沃爾沃等整車項目串珠成廊﹔“一場三館”、東安湖公園、大運火炬塔等地標建筑驚艷呈現……作為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場館所在地、成都承西啟東的主要樞紐,龍泉驛區正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主場館。龍泉驛區委宣傳部供圖
“七普”數據顯示,龍泉驛區常住人口共134.62萬人,與“六普”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9002人上升為28899人,人口素質穩步提升。目前,該區共有高層次人才299名、創新創業人才11萬人、技能人才20萬人。
“數字”不斷提升的背后,是龍泉驛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愛之、敬之的真實寫照,這座不斷進取的城與這群創新創業的人,共同詮釋著新時代“聚人興城”的樣本。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人才釋能空間不斷擴大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龍泉驛區持續在政策、資金、關懷等各方面支持上加力加勁,為“聚天下英才”贏得主動和先機。
——政治引領全面加強
“入黨20年來,堅守初心是我的不懈追求,更是將自己所學轉化為貢獻社會的不竭動力。”2021年3月,圭目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桂仲成有感而發。
成立龍泉驛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不斷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健全財政持續投入、目標責任落實、跟蹤問效考核等工作機制,將人才工作納入黨建述職評議,龍泉驛區用“硬杠杠”推動人才工作落地落實。同時,做好區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依托人才新春慰問、“連心橋·走進人才企業”等活動,傾聽人才意見建議,為人才企業排憂解難,“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廣大人才的共同心聲。
——政策體系健全增效
自2018年起,龍泉驛區就創新建立“1+9+N”人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才發展長效機制。1是指首次以區委區政府一號文件形式發布人才政策,9個行業部門又先后制定了若干人才引育政策,如:為進一步激發技術技能人才活力,出台《技能人才計劃實施細則》﹔為適應新興領域產業發展、凝聚專業人才,出台《新經濟專項人才計劃實施細則》……2021年,龍泉驛區搶抓大運機遇,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制定體育領域人才政策,不斷提升政策對區域發展急需人才的匹配度和支持度,與時俱進邁入人才新政3.0時代。
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讓龍泉驛區收獲滿滿:2021年7月,新經濟專項人才政策獲《人民日報》點贊,政策實施以來,新吸引新經濟企業落地超5000家,實現營收超500億元﹔2021年10月,龍泉驛區榮獲“全國人才工作優秀案例獎”,榮譽背后是生態農業、文旅文創等專項人才引領三產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厚實成績……
——金融撬動精准有力
值得一提的是,龍泉驛區還設立了1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和四川省首個10億元“院士基金”。其中“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各類高層次人才(團隊)的選拔、培養、服務和激勵扶持。2019年,在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羅伯特·胡貝爾”諾貝爾獎工作站,致力於柔性引進海內外頂尖人才和知名專家資源。“院士基金”主要投資以院士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創新打造“創驛直通車”等科技金融服務品牌,設立子基金13支,總規模超200億元。
截至目前,該區兌現人才補貼和項目投資扶持資金超7500萬元,發放各類創業補貼、創業培訓資金8074.88萬元,落實創業擔保貸款1.3億元,助力852家企業獲貸超8.7億元。
提升平台載體能級,人才發展活力不斷激發
人才的夢想,需要更加廣闊的天地。近年來,龍泉驛區著力打造特色鮮明、業態領先、面向未來的干事創業平台,支撐人才逐夢筑夢圓夢。
——校地合作走深走實
2021年9月,在“牽手成電創新 聚焦龍泉發展”2021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電子科大校友、國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亞表示,“企業將繼續扎根龍泉驛,助力區域產業發展,也希望有更多校友到龍泉驛創業、置業、生活。”
“牽手成電創新 聚焦龍泉發展”2021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龍泉驛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在成都市最早瞄准清華、北大、南洋理工等頂尖知名院校靶向引才的區(市)縣之一,龍泉驛區先后與國內外一流高校在成果轉化、人才引育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每年赴北京、上海等地開展“百千萬”黨政人才招引活動,引進來自海內外100余所知名高校的碩博人才超800人。深化校地協同創新,建成了一批以清華—華川電裝技術研發中心為代表的校地合作平台,建立“校地合作項目”超200個,創新要素不斷匯集。
——重大平台相繼落地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龍泉驛區統籌推動以拓利化工—四川大學產學研聯合實驗室等為代表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重點工程研究中心相繼落地,各類研發創新平台達154家。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四川試驗基地等高品質科創空間相繼投建。圍繞佔地1000畝的成都汽車電子科技園、智能網聯創新中心,汽車電子特色生態正加速形成。
大動作頻頻,讓龍泉驛區成為眾多行業高層次、領軍型人才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僅2021年,全區就新吸引2500余家新經濟企業落地,將400余家企業納入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庫,推動10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居成都市第二。
——孵化載體提檔升級
搭載視覺傳感、AI等先進技術……圭目機器人有限公司的“道面檢測機器人”,不僅能為道路基礎設施做“體檢”,還能開“藥方”、治“毛病”﹔借助物聯網技術,銀光軟件有限公司研發的“校餐安”系統筑牢校園食堂食品安全防線,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這些從龍泉驛區起步的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有著共同的標簽——來自成都“同創谷”。作為同濟大學在上海之外建立的首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同創谷”累計幫助項目獲得投融資和扶持資金超7500萬元﹔孵化“新三板”上市企業1家、“新四板”挂牌企業3家,獲評“國家級眾創空間”。
類似“同創谷”的高品質孵化平台,在龍泉驛區還有很多,“清華啟迪之星”“哈工大機器人”等14家校地合作雙創孵化載體先后落地運營,全區雙創孵化載體面積達27.9萬平方米。
厚植拴心留人沃土,宜居宜業環境不斷優化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龍泉驛區堅持“人才所需、服務所應”,在生活上關心、事業上支持,讓人才安得了心、扎得下根。
——青年筑夢工程高位起步
“從實驗室走向大生產,我在龍泉驛區真正成長為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推動者。”青年人才任柴說。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這是龍泉驛區實施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工程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2021年“筑夢工程”實施以來,龍泉驛區先后完成重點項目29項,發布“10億+”創新創業投資機會清單,發放青年創業扶持資金2330萬元,組織招聘會125場,發布崗位信息13.5萬個。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青龍湖邊、東安湖畔、龍泉山下,2400余套人才公寓火熱開工,“青春多巴胺·筑夢東安湖”產業社區正加快建設,青年人才在龍泉驛區創新創業就業的舞台更大、機會更多、環境更優。
——特色活動品牌創新打造
2021年9月,“在川(蓉)港澳台青年學生中秋聯誼活動”在東安湖畔落下帷幕。“很開心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加活動,不僅緩解了思鄉之情,更因為能和各位港澳台同胞一同在四川奮斗。”西南財大澳門籍新生李嘉媛表示。
兩年一屆的“東進杯”創新創業大賽已成為龍泉驛區“雙創”賽事知名品牌,三屆大賽成功吸引超過1000名青年創業者和近500個創業項目激情參與,選拔培育40多個創新企業,累計超100萬人次關注。“暑期社會實踐”“感知龍泉行”等系列活動,累計吸引來自清華、北大等高校400余名優秀碩博學子參加﹔針對高層次人才,創新打造的“英才智享會”等雙創主題系列品牌活動至今已開展2000余場,覆蓋各類人才上萬人次。
——尊才愛才氛圍不斷濃厚
“來到龍泉驛,‘蓉漂’之后再無漂泊。”涌入龍泉驛區的各類人才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當今的龍泉驛,人才宜居環境正加快呈現,世界大運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交相輝映,人才公寓和產業新城配套住房如雨后春筍。
2021年4月,龍泉驛區“獻禮建黨100周年 謳歌新時代工匠精神”活動圓滿落幕,100名“驛都工匠”、20個“工人先鋒號”,從幕后走上台前,接受鮮花掌聲,重才愛才氛圍持續濃厚。“龍泉驛英才”“青創先鋒”……這些名號不僅是行業的認可,更是城市的禮敬。近年來,龍泉驛區推動職稱制度改革措施落地,逐步打破戶籍、地域等制約,克服以“帽”取人,暢通重點產業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全區參與職稱評定的專技人才范圍持續擴大。
開放的龍泉驛呼喚人才,崛起的龍泉驛成就人才。龍泉驛區正沿著人才引領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砥礪前行,搭平台、給機會、建場景、優生態,讓五湖四海的各類英才競相集聚,為成都市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貢獻龍泉驛力量。(王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