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陶馬原型來自黃河河曲馬

秦始皇陵出土的陶馬,腿短耳大,且后肢發育好,十分威武。這些陶馬以真馬為原型,經文物專家研究發現,秦馬主要是河曲馬,產於甘肅、青海、四川相毗鄰的黃河彎曲處。
河曲馬是一個古老的馬種,歷史上曾稱之為“吐谷渾馬”。該馬原產於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先祖為青藏高原高寒山地草原馬。古羌人以游牧為生,逐水草而居,大約在戰國末年,牧民將這樣的馬種帶到了若爾蓋黃河九曲之地,培養出了新的良馬河曲馬。
若爾蓋河曲馬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軍需戰馬,與內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並稱為我國三大名馬。由於體型好、毛色亮、耐力強、能拉善馱,河曲馬既是冷兵器時期的“國之大寶”,也是農耕時代人們青睞的“勞作工具”。
河曲馬對高寒多變的氣候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終年群牧的情況下,河曲馬夏秋上膘快,冬春掉膘慢,體內沉積脂肪的能力強,體況隨季節變化並不顯著。
河曲馬的記憶力很強。馬群對飲水、食草的地點記憶清楚,各季草場哪裡牧草好,哪裡有水源都熟記不忘,人在大草原上乘馬迷路,隻要信馬行去,都能回到住地。
河曲馬的聽覺也十分靈敏。特別是成年公馬,夜間很少臥倒入睡,隨時凝神探聽周圍動靜。如遇狼等野獸來襲,便會昂首屈頸,抖髦舉尾,前蹄扒地,噴鼻示警,引起馬群注意,隨之奔向野獸與之搏斗,直至將野獸趕跑。
當年,秦人從羌人那裡得到了河曲馬,運用於軍事並訓練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如今,在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中,依然可以看到秦人河曲馬部隊的風採:滿身鎧甲的武士坐在高大的馬上,威風凜凜。
據史料記載,北宋建立初期,曾與遼國發生過數次戰役,大小戰役中,若爾蓋九曲黃河第一灣一帶配送的彪悍軍馬,立了很大的功勞。僅北宋咸平三年,就運送了8000多匹河曲軍馬,供給前線作戰。目前,在阿壩州若爾蓋縣一帶,錯落分布的河曲馬約有兩萬匹。
劉文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中成 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