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三星堆“穿越氣質”離不開中原文化

2021年11月24日07:3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星堆“穿越氣質”離不開中原文化

  熠熠發光的黃金面具、奇奇怪怪的青銅器、層層疊疊的象牙……三星堆新一輪考古成果再次驚艷天下,實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10月10日,四川日報全媒體、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河南日報、頂端新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圖書館主辦的“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對話”在鄭州舉行。本次對話邀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三星堆發掘現場負責人冉宏林,講述三星堆遺址的最新發現與考古歷程,並與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郜向平展開對談。

  “明星”文物驚天下

  三星堆有“穿越氣質”

  ○逼真的扭頭跪坐人像、撞臉“奧特曼”的青銅小人……一批造型前所未見的出土文物,彰顯古蜀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多學科考古對解答三星堆的諸多謎題將會提供更多線索

  今年3月以來,三星堆連續公布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階段性考古成果,一批造型前所未見的出土文物,再度彰顯古蜀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令網友感嘆“你可以永遠相信三星堆。”

  講座現場,冉宏林展示了新發現的部分“明星”文物:3件扭頭跪坐人不同於此前的抽象和夸張,更接近於真實的人體造型,尤其對於手部和足部細部特征的把握極為精細,手指關節處的凹凸明顯可見,展現出三星堆青銅人像鑄造藝術的高超水平。迄今為止最大的青銅神壇,整體造型十分繁復。神壇層層高台之上,豎立著不同造型的青銅人像,或許是刻畫著三星堆人舉行某種盛大儀式的場景。神壇旁邊,還發現一件同樣體量頗大的青銅神獸,頭部有一個獨角,獨角之上站立一個青銅人像,呈現出神秘氣息。

  撞臉“奧特曼”“諸葛亮”的青銅小人,讓網友感嘆三星堆人的“穿越氣質”。這些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制作,再次以實物証明三星堆人浪漫的藝術創造力。

  冉宏林介紹,三星堆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採用開放合作、保護與多學科研究同步推進的大遺址考古工作新模式,集結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強陣容,多學科考古對解答三星堆的諸多謎題將會提供更多線索。

  接受中原地區文化影響的時候

  三星堆有自己獨特的選擇和創造

  ○在三星堆發現不少銅尊和銅罍,這都是來自於中原地區典型的青銅器,三星堆人將其造型和用途進行了改造,如青銅頂尊人像、觚形尊

  ○三星堆有一件“鸮”形紋飾的青銅尊,而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是婦好鸮尊,再度証明三星堆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三星堆這種“穿越氣質”與中原文化有哪些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對談環節,冉宏林與郜向平從文化的交流與交融展開思想交鋒,青銅器成為兩地繞不開的話題。

  “上世紀80年代,位於長江流域的兩大青銅文明發現——四川三星堆和江西新干大洋洲,都給大家帶來強烈震撼。”郜向平說,通過近年來細致的考古學工作發現,三星堆與其他地區文化之間有淵源關系,有相互的交流和影響。“在三星堆發現了不少銅尊和銅罍,這都是來自於中原地區典型的青銅器。”郜向平說,可以看到,當時中原文化肯定影響到了三星堆,或許中間有中轉站,但存在這樣的文化傳播路線,而三星堆人在接受中原地區文化影響的時候,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選擇和創造。“在中原青銅器的體系中,隻選擇了尊和罍這兩種,並沒有完全繼承中原的青銅禮器的制度,而使用方式也存在一定不同,在中原是用於裝酒,而在三星堆則有了更多其他的用途。”在三星堆3號祭祀坑,有一件“鸮”形紋飾的青銅尊,圓眼尖喙大耳。而報道組行走中原時,見到了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婦好鸮尊。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琴介紹,這件文物1976年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5號墓中。墓主人婦好為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位女將軍。李琴介紹,“鸮”即貓頭鷹,貓頭鷹在中原商王朝往往被視為神鳥加以崇拜,並象征著戰神。婦好鸮尊的造型取自一隻站立的貓頭鷹形狀,這也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鳥形酒尊之一。這樣一種鸮崇拜,輻射影響到許多地區,再度証明三星堆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冉宏林認為,三星堆新發現的諸多文物,不論是青銅頂尊人像、龍形青銅器,還是神樹紋玉琮,都能夠看出古蜀人雖然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但整體來看,在更高層級上,與中華文明圈有著整體性,內心有著相同的信仰,對於宇宙天地的認識也存在相似性,這些都正體現著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同款”文物頻“撞臉”構成一個器物群聯系紐帶

  ○時間空間上三星堆比二裡頭更晚。然而,所出土的玉戈、玉璋等都極度相似,構成了一個清晰的器物群聯系紐帶

  ○器物相似背后,從更高文化層面上來看,是二裡頭的禮器制度對於三星堆的影響

  行走中,更多“似曾相識”的器物穿越著時空涌現。位於河南洛陽市偃師境內的二裡頭遺址,是一座夏代大型都城,作為中原文化重要代表,這裡也被認為是夏文化的起源。報道組走進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與二裡頭遠隔千裡的三星堆,明顯受到了二裡頭文化的影響,有不少“同款”和“撞臉”器物。二裡頭和三星堆,在地理空間上一北一南、一東一西,時間空間上三星堆比二裡頭更晚。然而,所出土的玉戈、玉璋、陶盉、高柄豆、觚型器、鑲嵌綠鬆石銅牌飾等都極度相似,構成了一個清晰的器物群聯系紐帶。這些發現充分說明,三星堆早在3000多年前,就和中原地區進行了密切文化交流。

  在展廳中,展出的一個鑲嵌綠鬆石銅牌飾吸引了不少關注,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鑲嵌綠鬆石銅牌飾。“二裡頭目前發現了三件銅牌飾,應該都是高級貴族使用,代表著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裡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介紹。

  在三星堆,也發現同樣風格的銅牌飾。“作為祭祀器物,在三星堆先民心中,也代表著一種神聖。同樣還有牙璋。”趙海濤說,盡管在二裡頭之前其他文化中也發現過牙璋,但並沒有明顯的禮器指向,而在二裡頭,牙璋則很明顯成為一種高級別的禮器,三星堆同樣延續了對於牙璋的尊崇。

  在趙海濤看來,這些器物相似背后,從更高文化層面上來看,是二裡頭的禮器制度對於三星堆的影響。“可以看出,從二裡頭時期開始,中原地區和成都平原地區就有著比較多的交流,這種交流改變了成都平原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文化發展的模式和內涵。”

  猜想

  古代河南有大象,所以河南簡稱“豫”?

  古代河南大象與三星堆出土象牙有關系嗎?

  10月10日,一場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對話在鄭州舉行。四川日報全媒體、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日報、頂端新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圖書館聯合主辦了“再醒驚天下——三星堆遺址考古的最新發現與考古歷程”講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三星堆發掘現場負責人冉宏林與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郜向平展開對談。三星堆與河南中原文化的關系,牽動著不少河南觀眾的好奇心。現場有河南觀眾對三星堆遺址新發掘的象牙很好奇:這些大象從哪裡來?我們河南簡稱為“豫”,一個人手牽大象狀,即河南古名“豫”的象形。據說在古代,河南被稱作牽象之地,是不是說明古代的河南有大象?三星堆出土的象牙會不會是從河南這邊過去的大象?近日,在平頂山市汝州溫泉鎮澗山口水庫一帶,因河水沖刷暴露出類似動物骨骼的物體,經河南自然博物館專家鑒別,初步確定為大象盆骨化石。古代河南有大象,那跟三星堆出土的象牙有關系嗎?冉宏林介紹,目前三星堆象牙總數量近800根,大批象牙如果從殷墟貿易過來應該不易,並且在成都平原發現了大象骨骼,說明當時當地已有大象了,目前學者正對象牙進行進一步分析。有觀眾提到,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和中原地區的樹類文物、畫像磚、文物花紋有相似性。兩位學者表示,的確能從中看到兩地的一定聯系,因為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的。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中,出土不少海貝。有觀眾提問:這是不是意味著三星堆和海外之間有一條類似於絲綢之路的道路?兩位專家表示,僅1號、2號坑就出土6000多枚,經海貝種屬鑒定,能確定三星堆的海貝來自印度洋深海。業內有學者在漢代文獻中找到古蜀地區和印度貿易交流的記載,認為在三星堆時期,三星堆、川西、雲南、緬甸、印度可能存在一條南線。“但這個說法還有待考証。”郜向平補充,當時長江以南沒有發現過類似海貝,感覺應該不是貿易。冉宏林推測,“這可能是在某種偶然情況下通過某種情況獲得的。”

  本場講座四川日報全媒體進行全網直播,並通過澎湃新聞、北京日報等數十家主流媒體平台聯動直播。截至活動結束,全網觀看人次突破千萬。

  行走

  三星堆文化會不會是外星文化?

  中原行見証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中國現代考古學從仰韶遺址誕生,在不斷發掘中有力地駁斥了“中國文化西來說”

  ○二裡頭遺址發現的青銅爵,將青銅制爵工藝提前到距今3500年前,回望三星堆的青銅器,它們也承載著禮制交流作用——神奇的三星堆,也是源遠流長華夏文化裡多元一體的一支

  常有網友開玩笑說,三星堆文物的造型這麼神奇,會不會是外星文化?這次中原行,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仰韶村遺址、二裡頭遺址、安陽殷墟、陶寺遺址……報道組以行走和對話的形式,觸摸華夏文化之源,見証中華文明發展的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抵達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遺址時,趕上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考古隊隊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偉介紹,100年前,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來到仰韶遺址發掘,發現大量精美彩陶,還在一塊陶片上發現了水稻粒印痕。這種以磨制石器與彩陶為特征的史前文化,被命名為“仰韶文化”,它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距今7000年至5000年。

  中國現代考古學從仰韶遺址誕生,在不斷發掘中有力地駁斥了“中國文化西來說”。100年后,仰韶村遺址第四次挖掘,發現了“混凝土”地面房屋,人工壕溝、絲綢、酒殘留等,越來越豐富而生動的仰韶文化生活畫卷浮現在人們面前。在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報道組見到了距今3800-3500年期間,二裡頭文化創造的燦爛成就。色澤至今鮮亮的鑲綠鬆石銅牌飾,是中國最早的銅鑲玉石制品,歷時3000多年,出土時未見綠鬆石鬆動脫落,表現出高超鑲嵌技術。2004年,考古人員在一座貴族墓葬發現隨葬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2000多片細小的綠鬆石鑲嵌成70多厘米的長“龍”,在中國早期龍形象的文物中十分罕見。

  在商周時期,爵是一種常見的重要酒器,同時也是一種禮器,代表身份和地位。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的青銅爵,將青銅制爵工藝提前到距今3500年前——二裡頭乳釘紋銅爵出土於1975年,高26.5厘米,總長31.5厘米,束腰平底,三足細長,腹部有乳釘紋,整體造型修長,極具美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器之一,同時表明“禮以酒成”這樣一種規則制度,源自於夏朝。回望三星堆的青銅器,它們也承載著禮制交流作用——神奇的三星堆,也是源遠流長華夏文化裡多元一體的一支。

  記者手記

  讓游客讀懂文物博物館成網紅打卡地

  中原行最后一站,報道組跨省來到山西臨汾。這裡古稱平陽,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陶寺遺址,有學者認為,這裡是曾經的堯帝之都。走進“山西最美博物館”之一臨汾博物館,體驗沉浸式觀展。這座2018年投入使用的新館,前沿和現代化展陳設計理念,讓人擁有沉浸式觀展體驗,成為當地一個網紅打卡地。博物館建筑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整體建筑設計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輝”的陶寺古觀象台,打造為“日月相抱”。整座建筑將傳統文化和生態公園巧妙地融為一體,空間層層遞進、錯落有致。在“最早中國”展廳,展出陶寺遺址出土文物,結合圖文資料以及科技呈現手段,以考古發掘角度還原出歷史脈絡。其中一個大型3D裸眼沉浸平台展示的陶寺觀象台,可體驗古人如何通過觀測太陽確定節氣變化。

  另外,博物館打破常見器物並列展陳方式,以幾十件青銅器排列組成“鼎陣”,上百件陶器排列組成“鬲陣”,結合光影運用,給人震撼的立體化觀展感。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興起,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一改以往高冷、生硬面貌,以全新姿態迎接市民和游客,讓游客讀懂文物,感悟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而三星堆博物館,與這些古老又年輕的文明一道構成浩浩湯湯的上下五千年。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