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一: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合作 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

人民網成都10月28日電 (朱虹)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將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對此,人民網專訪了四川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田雲輝,請他對相關工作進行了解讀和梳理。
人民網:自2020年起,四川聯合重慶推出首批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旨在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體制,請問目前的合作進展如何?覆蓋了哪些領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田雲輝: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科技廳迅疾行動,與重慶科技局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圍繞共建科技創新中心簽署框架合作協議,明確設立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項目,大力推進成渝地區各類創新主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支撐雙城經濟圈經濟高質量發展。截止到目前,兩地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態環保、現代農業領域,聯合組織項目2批、投入經費6000萬元、支持項目近60項。其中,四川省支持項目27項、投入經費3000萬元。
主要成效集中體現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了聯合攻關機制。兩地科技等部門主動作為,加強溝通協商,聯合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經過兩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領域聯合確定、經費聯合出資、項目聯合申報、立項同步實施、管理分頭組織的合作機制。
二是營造了協同創新氛圍。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搭建了一個協同創新平台,從實施以來,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大、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川外內知名高校院所和企業就踴躍參與,極大調動了川渝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也提升了合作的層次和實效。
三是取得了一些實質突破。從首批項目情況看,進展比較順利。比如,“時速400公裡高速列車運行智能控制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在高速列車定位、復雜運行環境下的列車運行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急性腎損傷的臨床預警、發病機制與創新藥物研究”項目正在開展相關藥理藥效和安全性研究,探索急性腎損傷的藥物靶點和潛在藥物﹔“川渝道地藥材品質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項目初步完成川渝兩地姜黃、川牛膝、白芷3種藥材產地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隨著新一批項目的實施,將在更多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為雙城經濟圈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人民網:如何以“一城多園”模式,加快成都科學城、重慶科學城和綿陽科技城為核心的西部科學城規劃與建設?
田雲輝:按照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科技部支持下,我們正與重慶一道加緊推進西部科學建設。目前,科技部建立了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溝通協調機制,四川省更名成立四川省科技領導小組暨西部(四川)科學城建設領導小組,開展了西部科學城建設系列重大問題研究,組織相關方面編制西部(四川)科學城建設方案,指導成都編制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方案,加快推動制定《關於支持綿陽科技城建設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綿陽科技城“十四五”規劃和西部(綿陽)科學城建設方案。
關於西部(四川)科學城建設,總體考慮是:
戰略定位上,聚焦打造新時代國家戰略大后方建設的戰略支撐、西部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極核、“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開放的前沿陣地。
主要功能上,突出原始創新策源功能,創新要素集聚功能,產業創新引擎功能,創新成果轉化功能,創新機制示范功能。
建設原則上,堅持“國地聯動、地方主體﹔高點站位、開放創新﹔區域聯動、錯位發展﹔場景牽引、生態賦能”四大建設原則。
建設目標上,第一階段(2020-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學城。強力支撐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第二階段(2026-2035年),科創綜合實力走在全國科學城前列。科創綜合實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成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重要支撐。第三階段(2036-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城。科技創新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
空間布局上,構建“兩核多地”空間功能布局:以成都科學城、綿陽科技城為主要承載區,帶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協同參與西部科學城建設。其中,成都科學城總規劃面積約442平方公裡,聚焦提升創新驅動功能和基礎研究能力,完善“一核四區”創新布局,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綿陽科技城總規劃面積約396平方公裡,以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綿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為支撐的空間功能布局,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高地。深化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推動構建以成都和綿陽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為主承載、其他區域中心城市和節點城市為重要支撐的區域協同創新格局。
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發揮省科技領導小組及西部(四川)科學城建設領導小組職能作用,統籌協調全省要素資源,構建起省市協同、部門協同、市區協同、區域協同的推進機制。
二是繼續做好規劃設計。深入學習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加快梳理西部(四川)科學城建設涉及的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事項,積極對接科技部規劃司等相關司局,主動參與國家《西部科學城建設方案》研究制定,力爭將四川省更多重大需求、重大項目納入國家方案。
三是加快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實驗室,推進國家實驗室成都基地建設。加快天府實驗室建設步伐。大力推動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積極爭取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落地。推動宜賓、遂寧等市州創建國家高新區。
四是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川渝科技部門簽署“1+3”合作協議落地,繼續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建好川渝高新區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和科普基地聯盟,共同謀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繼續推動科技資源共享。
人民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提出,支持成渝地區探索職務科技成果退出國有資產的管理模式。請問兩地目前在推進這項改革中有什麼謀劃和進展?
田雲輝:6月15日,四川省委召開十一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探索形成復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非資產化管理改革試點”。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支持中央在川和省屬高校、院所等科研事業單位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試點,試點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推動職務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國有資產管理清單,探索建立職務科技成果國有資產管理新模式。職務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形成的國有股權的減值及破產清算,區別於有形資產形成的國有股權,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圍”。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科技廳會同省委組織部、財政廳等部門研究制定《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提出了探索建立職務科技成果退出國有無形資產管理機制、探索職務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國有資產管理清單、探索制定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后的國有資產管理辦法、擴大科研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處置自主權、擴大科研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收益處置自主權、建立對成果轉化人的激勵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非資產化管理學術理論研究、加強職務科技成果的科技安全和科技倫理管理、探索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等9項試點任務,計劃在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7家高校院所開展為期2年的試點。正式方案將於近期印發實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