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這堂“課” 成都這樣“上”

同學們學習木工課程
昨日,全國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現場推進會在成都召開。全國30余個省(市)教育行政部門齊聚蓉城,分享勞動教育經驗。作為全國勞動教育實驗區,成都近年來深耕勞動教育,不斷探索、實踐。那麼,成都勞動教育如今進展如何?獲得了怎樣的成效呢?
“要把土坑稍微挖深點,菜苗種上去才能更好生長起來。”上午10點,成都市同輝(國際)學校空中花園的“試驗田”裡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地耕種。
五年級三班的杜欣潤已經不是第一次上這樣的“種菜課”了,熟練使用小鋤頭刨地除草的他在學校的菜地裡已享受過收獲萵筍、柚子以及小蔥的喜悅:“弓著腰刨地,腰很酸,流了很多汗,但我覺得很有意義。”
在成都,如今“勞動”已成為學校裡的一堂“必修課”。“我們把勞動教育安排進課表,要求中小學勞動教育必修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課外校外勞動時間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每周不少於3小時。”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目前全市開設了木工、扎染、陶藝、非遺等校本課程120余門,各個學校通過開展融合教育,形成“一校一清單,一校一特色”。
豐富有趣的課程,激發學生們的興趣,推動勞動教育發展。截至目前,成都各區市縣“因地制宜”,開發了一系列“特色課”。如《叮咚生活小鎮》《普職融通職業體驗訓練營》《鄉村田園》《農耕園漫游》等。
“我們學校的農場在‘天上’!”石筍街小學新區三年級的孩子們指著學校的“樓頂”驕傲地向記者介紹道。對於中心城區的學校而言,每一個空間都“寸土寸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打造出一個3000余平方米的農場,學校的老師們花了心思。
“充分利用教學樓頂,我們‘開辟’出了‘天空農場’。”石筍街小學新區執行校長余軍說,“天空農場”雖然在“天上”,但都規劃著“地上”的事兒。“這裡有農具博覽區、天空農場綠道,孩子們不但能在這裡認識傳統農具,了解農具的用途,還能體驗‘春種、秋收、夏耘、冬藏’。”
課程落地需要合適的“課堂”,就勞動教育而言,成都已經將勞動場所納入學校建設規劃中,推動每所中小學校建好配齊勞動實踐教室,每個區(市)縣至少建立1個規模以上的綜合實踐基地。
除了將勞動實踐搬進課堂,成都不少地區及學校積極探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普職聯辦、城鄉聯辦、校社聯辦等方式,開辟校外勞動實踐基地。
“校內發力,校外助力。成都利用277所國家、省、市研學基地、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建立起了勞動教育實踐專區。”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特色且扎實的課程,“生根”於各類實踐基地,讓勞動教育這堂課,在成都“遍地開花”。數據顯示,近兩年成都中小學生參與校外勞動實踐的已有225萬余人次。(成都日報記者 趙子君 圖片由成都市教育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