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黨建引領產業發展 凝心聚力助跑鄉村振興

2021年09月10日17:1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馬嘶苗族鄉成型的綠茶。瀘州市古藺縣馬嘶苗族鄉供圖
馬嘶苗族鄉成型的綠茶。瀘州市古藺縣馬嘶苗族鄉供圖

初秋時節,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馬嘶苗族鄉柳溝村大營坡800畝荒廢的茶林內,挖掘機轟鳴陣陣,村民不停地揮動著手中的鋤頭、鐮刀清雜草……

黨群齊心添動力 昔日荒山變“園區”

“大營坡,滿山都是厥草窩,牛羊見了靠邊走,麻雀做窩怕火多……”這是當地群眾對大營坡茶場貧瘠、綠茶荒廢情景的真實描繪。

上世紀60年代,大營坡通過開墾始建茶園,2013年實施土地整理,建成茶場800余畝。由於開台起梗時地下無肥效土壤被翻出覆蓋表面,栽種茶苗后,氮磷鉀等有利於茶苗生長的有機質土壤缺失,綠茶無法生長,土肉薄、土質差、不出貨,導致大營坡茶場一度荒廢,成了橫亙在馬嘶苗族鄉綠茶產業發展上的攔路虎。村民談坡色變,政府、村兩委、企業、群眾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今年以來,馬嘶苗族鄉黨委政府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強勢推進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國家土地例行督查整改契機,以“群眾例會”為載體,凝聚起“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強大動力。由柳溝村集體經濟公司牽頭,集中流轉群眾荒廢茶林,並動員轄區內黨員、干部、群眾、自願者、受益農戶等積極參與荒廢茶林的升級改造,砍伐灌木叢、清除雜草,修剪茶林﹔邀請古藺縣內農業技術專家現場指導,對坡度較大的茶地進行重新開台起梗,對部分土壤進行覆土改良﹔進一步完善茶林內原有的蓄水池、產業便道等基礎設施。經過升級改造后的大營坡茶場面貌煥然一新,茶台平整、茶林成型、路面清潔。目前,整改工作正有序推進,今年10月份可栽種茶苗。

黨建引領產業興 產業發展促雙贏

馬嘶苗族鄉黨委政府堅持黨建引領,牢牢抓緊產業發展“牛鼻子”,著力盤活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綠茶產業,既推進了產業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生態效益,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村富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建新、茶園兩個村屬於赤水河畔干熱地帶,植被豐茂,森林覆蓋率高,同時該區域土壤結構屬白岩沙土壤,滲水性強、保濕度極差,加之退耕還林等相關政策實施以及農村土地撂荒地多等因素,雜草、灌木叢生,增加了森林防滅火的難度。馬嘶苗族鄉黨委政府按照“一區二園五帶””產業發展規劃,以打造“烏蒙建新綠茶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同步組織群眾自發對林區撂荒地、低電壓改造后砍伐的線下安全區域以及重點林區內邊緣滿栽滿插綠茶,形成天然的“物理隔離帶”,提升了森林防滅火防控能力。

馬嘶苗族鄉新羽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剛2018年承包了民政茶場及周邊荒山荒坡、撂荒地,種植綠茶200余畝,堅決採取人工除草、使用發酵后的農村畜禽糞污作肥料、生物除虫等手段開展綠茶基地管護。在新羽專合社的帶動之下,目前馬嘶轄區內的茶葉企業、專合社、種植大戶均已使用農家肥管理綠茶,農村畜禽糞污實現了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再利用。

“政府提供優質的茶苗和技術指導,今年秋收后我也將自家的10多畝閑置土地整理后栽種綠茶。”柳溝村鄉賢人士、黨員吳興強說。

黨員創業示范帶 帶出村民致富路

按照“支部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如今綠茶產業躍升成為馬嘶苗族鄉的主導產業,茶園村、柳溝村一躍成了馬嘶苗族鄉的“產業村”。目前,這兩個村已吸引了20余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茶園村黨員、村民委員會副主任、鄉賢人士梁鬆以前一直在外務工,從事茶葉經營管理。2016年,他回鄉過年,看到絕大多數群眾外出務工后,土地撂荒嚴重,於是與父親梁維仲商議,決定流轉村民撂荒的土地種植綠茶。2017年,父子倆創辦了古藺縣牛皮茶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復墾撂荒地、開發荒山荒坡,在茶園村一組螞蟥田一帶種植100余畝綠茶。如今,梁鬆父子的綠茶基地已成型,他們一家憑借精湛的手工制茶工藝和良好的綠茶品質,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同步帶動了周邊茶農致富增收。

“隻要茶山管理得好,現在一畝綠茶可採生芽頭3公斤、一芽一葉生葉10公斤、夏秋茶20公斤。我家的鮮葉每年定點交給古藺縣牛皮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光賣鮮葉就可收入4000余元,除去人工成本,每畝產可實現3000余元的淨收入。”茶園村村民張從仁算了一筆賬。

目前,馬嘶苗族鄉在原有綠茶10000畝的基礎上,又新增了500畝綠茶種植面積、改造老舊茶山800畝。立足綠茶優勢產業發展基礎,抓牢抓實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服務群眾的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把產量做出產值,把產值做出效益,做足黨建引領產業興旺“大文章”,跑出了“保生態”又“富口袋”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加速度。(楊齊國)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