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修繕后向公眾開放,展覽與建筑文物融合

百年紅樓 見証歷史(關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本報記者 施 芳
2021年08月09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百年紅樓 見証歷史(關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圖為修葺后的北大紅樓。新華社記者 謝 晗攝

核心閱讀

修葺后的北大紅樓近期開放個人預約。北大紅樓落成於1918年,見証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許多大事件,迄今已逾百年。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正在展出,一件件展品,向人們展示著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8月1日起,修繕后的北大紅樓開放個人預約,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參觀。一名前來參加紅色研學之旅的學生說:“在現場,可以更真切地感受那段光輝歲月!”

“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正在展出。958張圖片、1357件文物、40件藝術品、13個珍貴影像視頻……一件件展品,向人們展示著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從修繕到展陳,處處體現對紅樓的最大保護

北大紅樓落成於1918年,是當時北京大學校部、文科、圖書館所在地,迄今已逾百年。這座紅磚砌筑、紅瓦鋪頂的四層建筑見証了許多大事件。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動的歷史見証地。

如何真實生動地再現北大紅樓的歷史?2019年,相關部門開始籌備主題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展陳組負責人羅存康介紹,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與紅樓息息相關,在歷史事件發生地辦展覽更有感染力。

在紅樓的整體修繕、策展過程中,為了恢復原有歷史風貌,設計人員查閱了大量歷史照片、圖紙和檔案,對歷次修繕情況作了系統梳理,還考察了同時期同類型的歷史建筑。修繕的每項內容都力爭有史可查、有據可依,設計方案全程聘請專家指導,論証會開了100余次。

“我們堅持最小干預原則,盡可能保留原結構、原部件。”北京國文信文物保護有限公司革命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王慶一說。修繕中,對開裂、損朽等存在隱患的木構架進行加固,對牆面酥鹼處進行封護,延緩病害發展,保留歲月留在磚表面的痕跡,對於原瓦面有微小殘損但不影響使用的不做更換。“它們都是紅樓走過百年的見証。”王慶一說。

展牆選用輕型材料,與地板接觸面加設橡膠隔墊﹔室內不做大型場景,多採用微景觀、壁式景觀,減輕負荷……展陳設計也處處體現著對紅樓的最大保護。

“人們來到這裡,一是瞻仰紅樓,二是看展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展示藝術研究所所長洪麥恩說,展陳盡可能不遮擋建筑,保持紅樓的原始風貌,激發觀眾對革命先賢的追思與敬仰。

展覽與建筑文物相融合,提供沉浸式體驗

“在紅樓辦展覽,是個很大的挑戰。”羅存康坦言。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重大、內容豐富。但紅樓最初設計為學生宿舍,上下4層,工字形結構,有60多個展室,觀眾需要不斷進出。

在復雜、斷續的空間裡如何表現宏大的主題?展陳人員確定了“一室一專題,室室有亮點”的方案,努力讓展覽與建筑文物相融合,給觀眾沉浸式的參觀體驗。

黨史文物大多為文獻、檔案、書刊,信息量大,但參觀時間有限,怎樣突出重點、潛移默化引導觀眾?策展人員、大綱作者、設計師用一年多時間逐一研究征集的紙質文物,最重點的紙質文物放在醒目位置,重點文字標上紅線﹔比較重要的紙質文物,裝裱鏡框或做成挂龕上牆展出﹔展板文字通過字體、顏色、材質的變化來區分﹔63期《新青年》、50冊10種文字的《共產黨宣言》矩陣式排列,強化視覺沖擊力。

全息影像、體驗式投影、交互式觸摸屏等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讓展覽“活”起來。“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輕觸屏幕,讀著《新青年》激昂的文字,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大二學生呂坤譯感慨地說:“為了民族解放,許多仁人志士艱難求索。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

吸收最新學術成果,深挖文物歷史內涵

“展覽從歷史事實和思想觀點兩方面充分吸收了最新學術成果,將反映歷史規律與呈現歷史事實相結合,取得以事明理的展陳效果。”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副秘書長朱華東說。近幾年,北京圍繞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動開展課題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為展覽提供了學術支撐。

為確保展覽導向和史實准確無誤,展陳組邀請專家審讀展覽大綱細目和版式稿,展覽大綱先后修改了30多遍。

“不同於走馬觀花式參觀,觀眾來紅樓希望獲取更多信息,這就需要我們深入挖掘文物的歷史內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研究館員程皓說。

來自河北的徐繼珂愛好收藏革命文物,他將自己收藏的刊發有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等36件紅色理論文獻,一起捐給了紅樓,成為展覽中珍貴的藏品。“把革命文物拿到博物館展示出來,讓更多人看到,才真正體現了它的價值。”徐繼珂說。

講解是展覽的重要一環,大綱編寫人員與講解員共同打磨講解稿,反復修改了20多遍,還挖掘了上百個文物故事,整理出254個知識點。

黨史講解要求有極高的政治素養,紅樓從香山公園、頤和園、陶然亭公園等抽調的20位講解員接受了半年的專業培訓,除了研讀《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黨史》等書籍,還參加了黨史專家開設的專題講座。講解員朱寧原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工作,對紅樓了解不多,如今他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理解:“不能為講而講,要把重要的結論告訴觀眾。”

“我們將堅持學術強館,打造開放的學術平台,舉全社會之力,進一步加強與紅樓相關的人物、事件、思想的研究。堅持社教興館,把展覽辦到‘雲’上,送進學校、社區,讓更多人體味老一輩革命家的初心使命,激勵人們在新時代砥礪前行。”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楊家毅表示。

《人民日報》( 2021年08月09日 第 14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