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大熊貓“降級”背后,我們這樣保護“國寶”

2021年07月21日07:2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熊貓“降級”背后,我們這樣保護“國寶”

  “壯麗史詩偉大飛躍”主題展覽網上展館截圖。

  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7月7日,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關於大熊貓保護情況的介紹,引發廣泛關注。

  從“瀕危”到“易危”,一字之變,卻是我國幾十年持續不斷開展大熊貓保護工作的縮影。正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壯麗史詩偉大飛躍”——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上,有一張保護區管理人員救助受傷野生大熊貓的照片:及腰的湍急江水中,5個人以肩扛的方式,將籠子裡的大熊貓高高舉起。這個瞬間,讓我們看見了大熊貓保護成果的來之不易。

  野化放歸基地:促進大熊貓種群復壯

  作為我國“國寶”,大熊貓憑借憨態可掬的形象,在全球圈粉無數。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由於其自身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方面的原因,加之棲息地破碎化,大熊貓野生種群面臨著重大的危機。

  我國自1963年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以來,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挨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雅安市滎經縣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股負責人付明霞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共有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涼山六大山系有野生大熊貓分布。1974年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四次大熊貓調查,“根據2011-2014年進行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省有大熊貓1387隻,佔全國總數的74.4%。”

  為了促進野生大熊貓小種群復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先后於龍溪虹口、栗子坪和大相嶺等地建立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圈養大熊貓經過野化訓練放歸野外,可以補充野外種群,持續放歸可以改善小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付明霞說。

  大熊貓國家公園: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2017年啟動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國大熊貓保護工作的一次重大創新。

  根據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相關規劃,邛崍山-大相嶺片區與岷山片區、秦嶺片區、白水江片區一道,被納入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范圍。這是一片基本相互連接起來的、總面積27134平方公裡的國家公園,將四川、陝西和甘肅3個省的野生大熊貓種群高密度區、大熊貓主要棲息地、大熊貓局域種群遺傳交流廊道等合計80多個保護地有機整合,涉及三省的12個市(州)30個縣(市、區)。

  以往的大熊貓保護區在挽救大熊貓的瀕危狀況上發揮了顯著作用,但點狀分布的格局,卻又實實在在加劇了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影響了不同棲息地之間的基因交流。付明霞說:“大熊貓是獨居動物,一般都是獨自活動。到了求偶季,為了減少奔波,或者為了增大找到配偶的概率,它們會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可以去找配偶的地方,我們管這種地方叫發情場。由於棲息地破碎化,使得一定范圍內的大熊貓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這對野生大熊貓的繁衍帶來了挑戰。”

  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決策,正是為了防止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程度加深,“國家公園更注重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同時也將著眼於公園內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體制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成博)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