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大涼山開啟探索的新長征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尹鋼攝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70年。1970年冬,一支隊伍從茫茫戈壁出發,穿越河西走廊,翻秦嶺,跨過大渡河,來到大涼山,在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安營扎寨,開啟了探索浩瀚宇宙的新長征。
轟鳴聲打破了安寧河畔的寂靜。為趕在雨季到來前完工,1000多名建設者分成3批,冒雨雪,頂寒風,跳進冰冷刺骨的河裡建造大堤實施截流,硬是用身體組成了一面人牆……后來,為了紀念西昌航天人在出征太空中邁出的第一步,他們將這座歷經千辛萬苦搶建的大橋命名為“長征橋”。
“天是羅帳地是床,安寧河畔扎營房﹔三塊石頭架口鍋,野菜鹽巴下干糧。”這首流傳至今的歌謠,正是當年中心奮斗者艱苦生活最生動的寫照。修公路、打隧道、建廠房……創業者們在荒涼的峽谷中,一干就是10年。1980年,初具規模的現代化航天城在荒山溝裡拔地而起。
革命先烈們不曾想到,曾經長征路上劉伯承與小葉丹歃血為盟的大涼山深處,一枚枚火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踏上了星辰大海的浩瀚征程。
從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成功入軌到我國首次行星探測遨游天際﹔從探月工程7次“零窗口”連戰連捷到59顆北斗導航衛星百分百成功發射﹔從我國第一枚低溫燃料運載火箭首飛到“天和”“天舟”筑夢太空﹔從“澳星保衛戰”無畏逆行搶救衛星火箭,到北斗收官燃料泄出再加注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1年來,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第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航天“首次”。
“我們在‘長征’一詞的發源地發射長征火箭。50多年來,中心實施航天發射從幾年執行一兩次任務,到1年執行20余次任務,實現了綜合測試發射能力的跨越提升。”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說。
2004年6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引入國際通行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並在2006年初通過認証審核,2010年又通過了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認証,形成獨具特色的質量文化,構建起一整套組織指揮、技術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管控制度規范,實現了與國際一流航天發射場的接軌。中心綜合測試發射能力大幅提升,火箭發射成功率邁入世界前列。
經過50余年的建設發展,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經實現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深空探測航天器,從發射國內衛星到發射國際商業衛星,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完全具備執行高密度任務的發射能力。
“展望未來,中心還將先期開展載人登月、重型火箭的論証建設和布局,逐步形成重型、大型和中型火箭高低搭配、多射向、多緯度、低傾角、大噸位發射能力,為中國航天未來的深空探測、行星探測、空間站建設等提供強有力支撐,也為助推我國建設航天強國奠基蓄勢。”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鄧洪勤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