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青年 ▏“死里逃生?那就把命烧成火把!” 凉山扶贫干部李凯的青春淬炼

2018年,28岁的李凯以西南石油大学辅导员身份踏上大凉山。作为四川5700多名帮扶队员中最年轻的力量之一,他将青春刻进大凉山深处的褶皱里。5年间,炽烈阳光在他皮肤上烙下深色印记,沙尘风雪磨砺出他眼里的坚毅,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句“带乡亲们蹚出好日子”的初心。
李凯在办公室接受采访。何婧雯摄
缘起:恩师的鼓励与内心的召唤
“领导,能不能给我半小时?我想和家人商量一下。”2018年6月,正在温江中学开展招生宣传的李凯,在电话里向学院书记这样请求。凉山州昭觉县——一个他当时仅在新闻里听说过、代表着深度贫困的地方,正等待着他这样的帮扶干部。
他没有打给父母,而是首先拨通了本科辅导员老师的电话。“他对我影响太大了。”李凯回忆,正是这位老师,在大学期间发现了李凯对学生工作的热爱,点燃了他成为高校教育者的梦想。
电话那头,老师用轻松却坚定的语气支持他:“你现在又没谈恋爱,没什么牵挂,到基层锻炼一下是好事!”这份来自精神引路人的肯定,瞬间给了他莫大的底气。
触动:现实的落差与淳朴的暖流
从成都高楼林立到凉山层峦叠嶂,视觉上的巨大落差尚可预期。但真正走进昭觉县日哈乡,土坯房、简陋的生活条件,还是让这位在城里长大的西北汉子深受震撼。“内心感觉是,居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感官冲击很大。”李凯坦言。
然而,比贫困更深刻击中他的,是彝乡人民如火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信任。进村第一天,杀鸡宰羊这一独特待客礼节举办的盛大欢迎仪式,让他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村支书二话不说,将自己新买不久的老式脚踏换挡摩托车推到他面前,“李书记,骑着这个工作方便!”
正是这份来自群众的、饱含温度的“需要”,成为李凯扎根基层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老百姓的感动,激励着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他说。
破局:用真情与智慧打通“最后一公里”
基层工作远非浪漫,语言障碍是第一关,复杂的矛盾更是常态。李凯回忆起一个棘手的难题——一片因规划调整而被征用又闲置的土地。村民认为补偿未到位,不愿收回,村委则难以处理。矛盾激化时,村民点名:“让李书记来评理!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李凯倍感压力,也激发了他的智慧。他深入调研后,提出了一个“三赢”方案,再经文书翻译后向村民公布,“我看到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走到群众身边才能找到答案。”
2018年9月的一个夜晚,李凯与同事在乡镇忙完工作后,所搭乘的车辆不慎翻下山崖。幸运的是,车辆被半山坡的巨石卡住,才得以死里逃生。这次惊险的经历并没有动摇他扎根扶贫一线的决心,第二天他便重返岗位。“既然生命如此宝贵,那我更应该抓住每分每秒去做有意义的事。”李凯说。
坚守:5年淬炼与最高认可
原定3年的帮扶期,李凯主动请缨延长了两次,最终在昭觉坚守了5年零1个月。他经历了脱贫攻坚最艰难的冲刺,也参与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5年,他身份几经转换:普通驻村队员、“控辍保学”专员、乡镇帮扶办主任……支撑他的,是那份“被需要”的使命感和解决群众难题后的成就感。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三河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李凯作为三河村代表接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李凯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潮澎湃。他深知,这份荣誉属于千千万万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属于焕发新生的凉山大地。
从象牙塔里的“园丁”,到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士”,再回到培育新苗的“引路人”,李凯的身份在变,但内核未变——那份源自恩师点燃、在彝乡淬炼、并渴望传递给更多青年的赤子情怀与扎根理想。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的史诗,更是对这个时代青年“何为价值”“何以成长”最铿锵有力的回答。(何婧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