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明星企业”到如今的城市新地标
巴中丝绸厂涅槃记

老一代巴中人的记忆里,有一个曾被称为老观桥路95号的地方:巴中丝绸厂,曾经是当地的“明星企业”。
4月10日,当记者在手机地图软件里输入“巴中丝绸厂”时,显示出的地址已变为老观桥路488号。顺着地图的指引,记者来到老观桥路488号,看到入口处立着一块招牌——巴城记忆·1958文创产业园。
“1958”是巴中丝绸厂创办的年份。走进文创产业园,依稀可见当年丝绸厂的盛景——极具历史感的烟囱、水塔、锅炉房,矗立在园区中央,周围呈“L型”分布了几栋灰墙红窗的砖房,虽有翻新维护,仍难掩岁月斑驳。园区里,市民们三五成群,或拍照留影,或围坐休息,或逛展休闲……这里,已然成为巴中的全新文旅打卡地。
从工业大厂到城市新地标,巴中丝绸厂实现涅槃。
原址改造 老厂迈出新生步伐
“当年要是哪家有人在丝绸厂工作,说出去好有面子哦!”已退休的任小华曾是巴中丝绸厂动力车间工人,他说,丝绸厂在本地人心中有着极重分量。“高峰时期厂里有2200多人,每天换班时,常把路堵得水泄不通。”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受国有企业改制、外贸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巴中丝绸厂于2001年3月全面停产。接下来的20多年里,厂区闲置、杂草丛生,当年的“明星企业”不再辉煌。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年,国务院印发意见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盘活工业遗产,让老旧工业厂区焕发新生,为丝绸厂“重生”带来机会。
“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巴州区委、区政府决定利用老丝绸厂的遗存工业空间,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基地。”巴州区景区建设管理中心主任余静介绍,他们走访了成都、北京等地,学习借鉴当地盘活工业遗产的先进做法。经过数次调研商讨、论证设计,2023年5月,巴城记忆·1958文创产业园正式动工,巴中丝绸厂“1958”的故事得以延续。
业态更新 园区打造文旅新地标
“我家与丝绸厂一街之隔,小时候常和厂里的职工子女一起打乒乓、捉迷藏。”张根祥从小生活在这片区域,也见证了丝绸厂的兴衰。
一年前,辞职返乡的张根祥发现丝绸厂变了——杂草除掉了、废弃物清理了、厂房也翻新了……于是,一个新念头在他心里萌芽——要在这里开家小酒馆。随着改造持续推进,园区内工业遗址的斑驳锈迹与艺术时尚的斑斓色彩交织,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美感,他开店的想法也愈发坚定和强烈,“有搞头!”
“新建的园区保留了丝绸厂原有的风貌。”余静介绍,前期专门聘请专业团队编制设计方案,并走访学习大量国内闲置工厂改造的经典案例,确定留住丝绸厂的“工业风味”。
“我们利用激光投影设备,在丝绸厂原有的烟囱、水塔等建筑上进行灯光秀,吸引了很多游客。”园区招商运营总监谭量介绍,按照规划,园区将打造文创产业总部、商业街区、数字科技馆、艺术演艺区、文创博览区、精品酒店区、非遗展示区七大功能板块。
沿着文创产业园的台阶向下,是巴河夜游码头。“未来,我们将串联起周边的夜游项目、桨板赛、皮划艇赛等活动,打造‘旅游+体育赛事’的区域公共空间。”谭量说。
4月初,张根祥的小酒馆投入试运营。他说,每当为顾客调酒时,各种器皿碰撞发出的声响,仿佛在讲述着老丝绸厂破茧新生的故事。
【记者手记】
新路虽远,行则将至
这篇“老厂新生”的报道不太一样,不同于其他企业转型升级或跨越发展,这个故事的主角——巴中丝绸厂,早已倒闭。
厂子消失了,但厂房、厂区还在,巴中人对它的情怀和记忆还在,于是有了以文创产业园的形式延续。这,似乎更是一种“新生”。
对于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的升级打造,巴中有很多思考,如结合巴州区近年来引进的体育活动,打造“旅游+体育赛事”文旅新地标;串联起两公里范围内的南龛石窟景区、巴河夜游项目;融入特色商业、精品酒店、餐饮美食、教培研学、网红孵化基地等多种业态,开辟园区更加美好的未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鹏 陈秋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