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烟:筑牢创新体系“地基” 打造“国宝”技术引擎

腊尽春暖,新芽初绽。位于成都的四川中烟技术中心学术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四川中烟科技创新暨创新驱动再出发大会在这里举行。大会总结了过去9年工作成果、表彰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从协同攻关到平台构建,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自成立以来,四川中烟以创新引领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朝着建成科技强企的目标奋勇前进。今年,为加快构建“国宝”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四川中烟宣布实施一套崭新的“1+6+N”卷烟产品技术攻关体系:“1”是以产品研发维护为核心的产品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它是产品创新的中枢系统、各专业领域围绕“公转”的核心;“6”是提供产品支撑技术的联合研究室,是一个跨部门融合创新的载体;“N”则代表着可以持续扩展的“专精尖”博士基础研究室,为产品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两种研究室就像“行星”与“卫星”,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进步。该体系的构建标志着四川中烟的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正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企业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上阔步向前。
四川中烟技术中心。四川中烟供图
“1”根“大梁”,承担创新重任
技术中心原先的部门设置是典型的职能式管理,职能边界清晰,然而科研资源分散,协同创新不足。通过构建“1+6+N”攻关体系,打破了原有的职能边界,促进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
“我们要将整个技术中心打造成‘1’个大的产品部,把公司科研资源整合成‘1’个大的技术中心。各方力量围绕产品技术聚力攻坚、协同发力,为产品研发贡献智慧和力量,当产品成为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就能有效调动全员的创新积极性。”四川中烟技术中心副主任徐恒介绍。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发动机’,基础研究室‘打地基’,联合研究室‘搭框架’,再由四川中烟科技人员‘填充’,才能搭建好创新平台。”四川中烟技术中心副主任黄玉川生动地形容道。
技术人员在做实验。四川中烟供图
据介绍,四川中烟还制定“一品一技”考核目标,要求产品研发时要体现一个特色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时要呈现在一个具体的产品上,做到“科技是可以感知的”。通过这种“齿轮啮合”式创新,四川中烟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榀“钢架”,组构协同创新
如何兼顾科研与产品?协同合作催生创新裂变。
四川中烟成立6个联合研究室,在此过程中构建起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钢架”:企业将12名产品配方人员分别“嵌入”6个联合研究室——包装材料联合研究室、“三纸一棒”联合研究室、特色工艺联合研究室、原料技术联合研究室、卷烟调香联合研究室、卷烟生物发酵联合研究室,为各室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
同为跨职能部门,联合研究室与博士基础研究室如何“拧成一根绳”?四川中烟技术中心产品部朱鹏程博士作出了回应,“联合研究室负责研发产品和成果转化,基础研究室负责前瞻性、基础性技术研究。通过分配科研资源,联合研究室和基础研究室协同联动,联合研究室深入挖掘支撑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而基础研究室可以将自主研发的技术交给联合研究室进一步培养并实现向产品端的有效转化输出。”
联合研究室就像一个“创新蜂巢”,博士基础研究室就像“工蜂”,既独立“采蜜”又能信息共享。这一合作模式在“1+6+N”攻关体系的框架下得到了有效落实,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使技术与产品实现无缝对接。
技术人员在做实验。四川中烟供图
如今,企业科技创新不再由每个部门之间独立运作,而是形成一张“蛛网”。可以自下而上,将技术输入产品,也可以由上而下,根据产品寻找技术。
“我所在的卷烟生物发酵联合研究室就收到了由烟叶发酵博士基础研究室提供的菌株。”朱鹏程说:“目前,由这种菌株发酵的烟叶已经被运用在新产品的储备上。由基础研究室提供的菌株,对烟叶发酵处理能够有效改善烟叶品质,提供特殊的风味,我们正是从这一点上看到了研发新产品的可能性。”
这就是一个由底层技术驱动,制备新产品的鲜活案例。
四川中烟技术中心产品部的负责人、卷烟生物发酵联合研究室主任丁为亲历了一次协同创新。丁为团队负责的《高品质低焦油卷烟设计技术开发》研究课题由四川中烟技术中心各部门、四川三联新材料有限公司、成都卷烟厂共同协作完成。“技术中心将外部高校、技术资源和内部科研力量整合在一起,实现跨产业、跨专业协同攻关。”丁为说,“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攻坚,不同团队在融合中拓展思路,研发路径更加多元。”
课题成功攻克低焦油、超低焦油卷烟设计技术难题,开发出“双擎滤棒”——干法薄片增香滤棒。通过融合加热卷烟工艺技术与传统卷烟滤棒技术,创新构建行业首创“一棒双芯”结构,突破降焦增香瓶颈,并成功应用于“国宝”系列研发,助力四川中烟高端产业提质升级,创“国宝”之新。
“N”块“地基”,筑牢创新基底
创新生态如何维护?基础研究发挥中坚作用。
一套完整的攻关体系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做支撑。为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发挥博士在科研中的引领作用,打造专业领域的“技术根系”,四川中烟在烟叶发酵、保润功能材料、工艺数智化等8个关键领域成立了博士基础研究室,为企业原始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在烟叶发酵领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包括微生物菌剂定向发酵技术和生物产香技术等。”烟叶发酵博士基础研究研究室的张倩颖博士介绍道。
这些技术涉及到四川中烟牵头承担的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烟叶产香微生物多样性及提质增香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针对部分烤烟烟叶香气不足、刺激性大的缺陷,筛选出提高烟叶感官品质的系列菌株,并研制了系列发酵烟用香料,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项目研发的烟用香料已成为“国宝”关键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功应用于“国宝”某高端产品的储备。
无独有偶,在材料技术方面,来自保润功能材料博士基础研究室的吉笑盈博士也遇到过同样的难题。“这两年,我们集中精力攻克‘智能调湿水凝胶’和‘微流控缓释微胶囊’的技术难题。”吉笑盈博士表示,“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卷烟产品保湿材料都面临着双向控湿效果不佳,尤其是高湿度环境下吸湿效果差、烟支易发霉的难题。”
针对这个现状,吉笑盈博士与团队启动了“智能调湿水凝胶材料对烟草微环境湿度调节机理与应用开发研究”项目。然而,创新并非平坦路,“如何让水凝胶在不同区域环境下均能保持优异的水分控释能力?如何让水凝胶在产品货架期保持性能稳定?如何通过工艺配方改进降低成本?”这些技术难题一度困扰团队。“实验失败,就再试一次;方案有问题,就推倒重来;不懂设备,就查阅资料,去市面其他相关领域生产现场实地学习。”吉笑盈回忆,团队不断尝试与改进,像“蚂蚁军团”般协同作战,最终成功推出了“智能调湿水凝胶”产品。
这一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创新成果,为四川中烟的产品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填补了行业智能调湿技术空白。
技术人员在做实验。四川中烟供图
据介绍,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迭代,博士基础研究室的数量将持续增加,逐步构建企业创新的“地下养分网络”,着力筑牢基础性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等“N”块地基,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基础研究驱动产品创新,协同创新突破技术瓶颈。“1+6+N”攻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四川中烟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新起点,更探索出一条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新路径。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背景下,这种以产品为轴心、基础研究为根基、协同创新为纽带的发展模式,正推动着企业从技术应用者向标准制定者跃迁,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实践的转型范式。四川中烟主要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加快构建‘国宝’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打造‘国宝’高端品牌价值标杆,在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陈春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