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藏“金” 竹里生“银”
——四川内江隆昌以产业融合解锁“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密码

“马大姐,那一株油茶树的下脚枝太密了,剪掉吧。”近日,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千亩油茶树沐浴在久违的阳光里,种植户刘宇悉心指导工人为油茶树修枝,期待数月后土地给予丰厚的馈赠。
分拣竹叶。陈烨摄
同样忙碌的,还有界市镇分拣竹叶的大龄务工者。在弥漫着淡淡竹叶清香的加工坊内,一片片竹叶在大爷大妈们的手中迅速滑过,叶形饱满、色泽嫩绿、表面无斑的竹叶被精心挑选出来,整齐叠放在一起,等待打包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近年来,隆昌市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破题点,成功解锁“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密码,探索出一条丘陵地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有效路径。目前,全市已建成4万亩油茶基地,种植笋用竹4.5万亩,发展林药0.2万亩,相继建成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基地和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油茶产业与竹产业并驾齐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4年实现产值3.165亿元。
一片树林 多重收益
“没错,我这儿有鹅,还剩50多只,你要买几只?”“每只260元,这些鹅都是吃青草长大的,没喂过饲料。”皮肤黝黑、头发略显花白的卢祥明挂断电话,将衣袖挽到手肘处,“等会儿有人要来买鹅。”
2018年,从事育婴产品销售的卢祥明与妹妹共同投资1200万元,流转了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2000亩土地,种植兼具较高经济价值与生态环保效益的油茶树。
修剪油茶树枝条。陈烨摄
卢祥明将发展重心转向家乡的油茶产业,采用空间复合利用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林间收获了多重效益。
去年,卢祥明养了3000多只绿壳蛋鸡,每枚绿壳鸡蛋售价1.5元。他说:“仅卖鸡蛋,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此外,上百只鹅被放养在油茶林间,它们和绿壳蛋鸡一起吃虫和草,起到除草的作用。”青草是鹅和鸡的主要食物来源,而它们的粪便为油茶生长提供了天然肥料。这样一来,种植和养殖成本大幅降低,真正实现一举多得。
除在林下养殖外,卢祥明还在油茶林里套种了100多亩中药材芍药,收获1.5万多公斤。他算了一笔账,2024年林下复合经济带来的综合效益明显,经济收入增幅达20%。
“在低效油茶林改造过程中,每亩可获得600元补贴,目前已收到部分款项;如果是新造林,每亩能获得1000元的资金支持。”谈及油茶种植,卢祥明对隆昌市给予的大力扶持表示感激,“隆昌市自规局、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多次到现场讲解油茶病虫害防治、修枝剪叶以及科学施肥等管护要点。隆昌市自规局还邀请四川省林科院、内江市农科院的专家实地指导,有效提高了油茶的存活率和产量。”
“我打算今年种一些蘑菇,同时养一些小香猪和羊。”卢祥明笑着说,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一根竹子 拉长产业链
每年3月至4月、6月至10月,隆昌市界市镇上万亩雷竹、麻竹迎来采收旺季。这个以“竹”为特色的镇,通过构建“种植—加工—销售”的融合产业链,将青青翠竹转化为生态财富,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走进邓楚娥开办的竹叶分拣加工坊,竹香扑鼻。54岁的界市镇居民黄德美手脚麻利地分拣着竹叶。“接送完孙子上学就来上班,每天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能挣几十元钱补贴家用。”黄德美十分满意目前的状态。
2009年,湖南人邓楚娥和丈夫看中界市镇丰富的竹资源,2年后就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竹叶加工厂,随后又有了竹叶分拣坊。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加工的鲜竹叶,不仅供应国内粽子生产企业,而且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年销售额达200万元。
小小竹子还为当地村集体经济注入蓬勃生机。
在位于界市镇王家寺村的竹材加工厂内,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竹子被送进碾碎机,瞬间化作竹渣。
竹材加工。陈烨摄
“这些竹渣是生产各类纸品的优质原材料。”界市镇王家寺村党委副书记张家昆说,村里种植3年以上的淘汰竹都会被送到竹材加工厂加工出售。
2019年,王家寺村抓住竹产业发展的机遇,投产开办了面积逾1600平方米的竹笋加工厂。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该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逐步构建起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竹产业链。2022年,王家寺村还利用麻竹林地,示范种植了60亩大球盖菇和长裙竹荪,优化了竹林下的循环种植结构,提升了林地附加值,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朝着多元化、可持续方向发展。目前,该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0万余元。
“竹子全身是宝,我们正在筹划兴办一家竹叶加工厂,进一步挖掘竹子的经济价值。今年,隆昌市麻竹康养示范基地项目将在村里落地,希望项目建成后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张家昆说。
目前,隆昌市已培育5家竹加工企业,开发出竹编工艺品等多元化产品。去年,全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5亿元。(彭茜、陈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