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革“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发布2024年度十大创新成果

当科技创新进入场景驱动的深水区,新型研发机构凭借“需求洞察-技术供给-产业适配”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正成为打通产学研堵点,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变量。在3月29日举办的2025第八届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四川院)聚焦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关键装备、能源交叉融合四大场景发布2024年度十大创新成果,以持续九载的深耕彰显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发展的创新担当。
场景一:可再生能源发电场景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下,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消纳与稳定运行成为核心挑战。清华四川院通过理论创新与装备研发双轮驱动,破解高比例新能源场景下的电网稳定性难题。
由鲁宗相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主动支撑和协调优化运行技术,首创高比例新能源边缘电网“机-场-网”多级协同主动支撑理论,突破新能源支撑弱等卡脖子难题,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支撑合作企业研制风电机组-场站系列国际首台(套)核心装备,应用于全国30个省份及欧美市场。
由林鹏教授团队研发的复杂环境长大水工隧洞整体安全稳定控制关键技术,首创岩衬结构三向整体承载模型与多阶段稳定控制准则,构建高精度仿真设计系统及四全智能健康监测体系,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在锦屏一级、溪洛渡、白鹤滩和厄瓜多尔CCS等国内外40余座水电工程水工隧洞及国防工程中成功应用。
场景二:新型储能
储能是能源转型的“压舱石”,但安全性与长时储能能力始终是行业痛点。清华四川院通过材料革新与智能运维技术,打造从电池本体到系统安全的完整解决方案,推动储能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预警”。
由陈永翀教授团队研发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采用多孔超厚浆料电极,首创半开放结构、安全剂注入等技术,实现本征安全、20年长寿命及绿色回收,适用于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场景,拥有国内外专利120余项,投产的成都武侯工业园100MWh电池示范产线试生产成功。
由史梓男团队研发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储能电站运行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价技术,首创储能电站三级主动安全智能预警防控体系,机理-AI双驱动算法性能行业领先,先后落地北京、山东等省市,服务国内首个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等多个示范工程,持续守护超4GWh储能安全,避免潜在经济损失近亿元。
场景三:智能电网关键装备
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构建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新型电网。清华四川院通过器件国产化与无线供能技术等关键装备突破,推动输电效率提升与运维模式革新,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提供“柔性骨架”。
由余占清副教授团队研发的IGCT-MMC换流阀及柔性直流输电应用解决方案,采用自主研制的IGCT 器件,紧凑化设计使换流阀成本、体积和损耗降低超 30%,实现了核心器件、装备、系统的全链条国产化,应用于全球首个采用IGCT器件的柔直工程,牵头制定该领域首个国家标准,为我国沙戈荒基地、海上风电的安全高效送出提供了创新技术路径。
由王黎明教授团队研发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无线供能装置,创新研发多级磁谐振耦合与一体化绝缘封装技术,攻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供能瓶颈,已成功研发110kV线路工程化样机,覆盖90%以上输电塔设备供能需求,推动输电智能化运维体系升级。
场景四:能源交叉融合
能源与数字化、交通、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催生跨界创新的新机遇。清华四川院通过数据治理、智能感知与系统集成等举措破界,构建跨界融合的能源生态体系。
由王建民教授团队研发的面向数据要素流通的全域数据资源融合技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创新研发跨系统数据集成技术体系,突破传统架构下的信息孤岛问题,成果应用于中国石油、中国核电等龙头企业,支撑上百套独立系统的全局数据“一本账”管理和全产业链数据协同共享。
由张品佳副教授团队研发的电磁装备绝缘系统健康状态智能感知技术,首创基于电磁模态解耦理论的高精度漏电流传感器,将传感精度从安培级提升到毫安级以上,突破电气设备绝缘短路故障在线预警难题,实现全球首个“故障预防”式在线监测。
由高浪博士团队研发的低碳综合能源智能仿真规划系统,实现“风光储电氢冷热”多能协同规划,支持多维敏感性分析及现金流自动生成,提升经济性评估精度。成果入选成都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工艺”目录,已在多个省级电网及能源企业落地应用。
由王亮副教授团队研发的高可靠性高压固定翼电推进动力系统,自主研发400V高压航空电推进系统,实现平均致命故障间隔时间提升10倍、寿命延长100%;功重比与综合效率提升10%。成功应用于短距起降电动固定翼飞行器,在eVTOL领域规模化应用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