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葫芦村村民集体创作村歌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执笔共谱田园曲 齐声唱响振兴篇

歌者,心之声也。
“哪座山上山连山,周公老君山连山;哪条沟里泉水甜,红岩沟里泉水甜;哪棵树下人兴旺,白果树下人兴旺……”近日,在雨城区多营镇葫芦村,开办了一场乡村文化沙龙,从耄耋老者到垂髫童子,所有人再次唱响独属于此的乡村“神曲”——《葫芦颂》。
这首由近七成村民参与创作的村歌,已成为葫芦村人的精神图腾。
守护家乡文化地标的集体意志
用说的方式表达不了的情感,通常可以用唱的方式进行表达。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家乡朴实而热烈的爱,常埋于内心深处,但在葫芦村,乡亲们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2023年,当“爱故乡·村歌计划”被提出时,村里男女老少都表示支持。由村干部、乡贤、返乡青年及高校志愿者组成的创作团队认为,大家的歌大家写,才会被大家主动唱。
于是,全村老少参与创作。村民围坐一起,活动室的墙壁上贴满手写的歌词,每句歌词都需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举手表决才能定稿。
“这句‘白果树下人兴旺’改了五稿;这句‘大头坡上采茶忙’,大部分村民都坚持要保留‘大头坡’这个老地名。”曾参与创作的葫芦村原驻村第一书记任义安翻开创作手稿,上面密集而重叠的修改批注,是《葫芦颂》诞生的最好注脚。近七成村民参与,历时20余天,村歌出炉,稚童老者皆能诵唱。
“这是全村人守护家乡文化地标的集体意志。”任义安认为。
一首村歌讲述一个村庄的故事
“连央视都来采访过我们哩。”谈到村歌,葫芦村村民满是自豪。
“土嗓子”唱出的是“真乡愁”。葫芦村党委书记郑万凤回忆,定歌名那天,热闹得很,从“葫芦谣”的童趣到“福禄葫芦”的吉祥……5个候选歌名经过村民3轮举手表决,最终选定底蕴深厚的“颂”字为村歌落脚。在郑万凤看来,《葫芦颂》的诞生过程中,村民不仅是投票者,更是故事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振兴是村民参与的乡村振兴,一首村歌讲述一个村庄的故事,集体共创村歌密切了村庄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凝聚起民心,也聚集了众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村庄发展和建设。
“写歌比选村委会主任还扎劲!”本地乡贤、返乡创业者张俊春告诉记者,在共创村歌的过程中,唤醒了村民的主体意识,激活了村民的自主性,也让村民找到了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持续振兴的力量之源,如今,《葫芦颂》已成为葫芦村人的精神图腾。
“我们正计划将村歌IP与本地白酒产业、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打造‘听村歌、品村酿、赏村景’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探索‘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不断推动葫芦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郑万凤说。
正值仲春时节,在嘹亮而蓬勃的歌声里,葫芦村的白果树正努力萌发出茁壮的新芽。
□记者 蒋阳阳 石雨川
来源:北纬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