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蓝润集团董事长戴学斌: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需“迎风上”

![]() |
全国人大代表、蓝润集团董事长戴学斌。人民网记者 李平摄 |
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 (记者李平)“传统产业与科技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所有人都不是旁观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蓝润集团董事长戴学斌提出,面对新质生产力浪潮,传统企业不能“等风来”,而需主动“迎风上”,发展适合自身的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业转型为企业创新释放出巨大空间。新的时代机遇下,党中央大力倡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为企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近两年,我一直在关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深刻地感受到,当前,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正加速向生产制造等传统产业渗透,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正在起步,并且已经给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戴学斌表示,基于大量的研究和观察可以看到,在生猪养殖领域,AI技术已贯穿育种、饲喂、疫病防控全流程,大大的提升了养殖效益,比如,育肥周期预计缩短了10-15%;生物识别技术、智能环控装备、养殖机器人等方面也诞生了很多创新产品。可以想到,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AI工具的崛起,新质生产力将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赋能,更多的数字化产业成果将被应用到生猪的个体识别、行为跟踪等多个细分维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与智能化。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要真正发挥实效,就一定要转变思维、主动作为。”戴学斌表示,作为企业,要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做好改革,搭平台建机制,因地制宜,让创新真正助力产业,实现技术突破,解决技术瓶颈,提升生产效率,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全力满足民生需求。“近年来,蓝润集团旗下产业加大了在人才、科技、资本、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在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食品研发等环节的应用,不断建设和完善供应链的数智化管理,提升全链条的生产流通效率,同时,借助数字化分析模型,做到对市场需求的把控,为产品的精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戴学斌认为,新质生产力将会是主导企业未来的第一生产力,传统产业应牢牢抓住这把发展的“金钥匙”,开启提档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也建议党和国家进一步强化指导,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帮助传统产业走向高端化,全力构建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