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国内首试!核医学废液实现“自产自销”

2024年11月26日08:10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国内首试!核医学废液实现“自产自销”

你是否曾好奇过,医院核医学科为病人诊疗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也称医用同位素)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轮回”?80%以上的核素由反应堆辐照产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极短寿命的放射性废物,分为固体废物、废液和气载废物,简称“放射性三废”。至于结局,就是要安全处理与管控,尤其是核医学废液。这是核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不仅关乎医疗安全,更是对自然和社会负责。

近日,核医疗废物处理装置“上新”。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牵头研制的核医学废液处理装置,完成国内首次净化处理性能的现场热态验证试验。试验成功标志着核医学废液处理装置的技术路线具备可行性,为装置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验:实现核医学废液“自产自销”

说到“上新”,这是相对于传统方法来说的。传统方法中,核医学废液被集中收储在专用的储存池或储存容器内,储存衰变180天后,进行辐射水平检测,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就可以按普通工业废物处理了。核动力院一所副所长杜德福说,简单来说,医院至少要修建两个衰变池,交替储存放射性废液,等待废液先后衰变后再排放,以时间换取空间。

这样一来,不可避免会遇到“池子装满,不够用”等情况。对此,医院只能暂缓接收病人。“当下,核医疗蓬勃发展,对医院接收病人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杜德福说,此外,若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或将对衰变池造成影响。

相比传统方法,此次“上新”的核医学废液处理装置可以实现核医学废液的即时净化处理,也就是“自产自销”。核动力院核废物减容领域科技带头人林力介绍,此次热态试验采用华西天府医院核医学废液为原料,最终检测数据显示,总体净化系数达到104以上,处理后的净化流出物完全满足法规标准的排放要求,“也就是可以直接排放,极大缩短了传统衰变贮存方式的处理时间,提升处理效率,体现出该技术的经济性与高效性,走在全国前列。”

除了时间上,该装置还有空间上的优势。传统的衰变池容积几十到数百立方米,占地空间大。该装置多模块并联,占地约一个标准集装箱,建设空间更小。“它适用的废液种类也更广,也增加了固有安全性,可以满足核医学行业废液处理量增大、废液种类增多的净化需求。”林力说。

就成本来说,该装置相比传统衰变池建设具有优势,不过投运后的运行维护,会带动成本略微上升。

研发:先行攻克两大难题

“我们本身生产核素,本着对核素负责的态度进行溯源,要搞清楚它去哪儿了。”回忆起新技术研发之初,杜德福认为大家的初衷很朴素,就是凭借着职业本能去思考更多可能性。当时,国内对于新技术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2021年,国家八部委发布了首个国家级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杜德福等人敏锐地看到了未来核医疗蓬勃发展将带来的需求和机会。

2022年,核医学废液处理装置研发项目在核动力院内部立项,挑战不小。“我们以前一直在反应堆上干,也不曾与医院打过交道,这一项目跨专业、跨行业,着实很艰难。”杜德福说,依靠40余年来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大家先摸索着干起来。

若对新技术进行拆解,原理不算复杂,类似于饮水机过滤,对核医学废液进行一层层净化。但一大难点在于,废液中不少化学组分混进了核素,导致废液成分较为复杂,同时新核素也在不断投入使用。“核心在于选择什么技术和工艺组合,才能最有效地处理废液。”林力说,一旦捅破材料选型这道难关,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然而,市面上有几百种材料,选到合适的难度极大。以核素碘-131为例,碘化钠的分子半径小,很容易透过过滤膜“逃跑”,研究团队深入探究了核素净化机制,先后使用活性炭等材料进行“拦截”。“技术团队经过多轮试验验证终于攻克这一难题。”林力说。

技术适用性是又一大难点。林力解释,大、中、小医院的核素用量和种类不同,因此对工艺提出了高要求,需要进行模块化组合,随意灵活搭配使用来破解这一难题,“未来还要将其集成起来使用。”

当前,研究团队优化技术的同时也瞄准产业化,与成都市双流区企业开展合作,由企业负责生产和销售。“目前,有三四家省内外医院提出了需求。”杜德福说,接下来还将聚焦产品工业化设计和模块化,与企业共同成立团队来突破一系列难关,比如让用户操作更简单、自动化程度更高做到无人值守,进一步提升效率和安全性,“届时该装置还可以向前端‘逆行’,延伸到企业端,使用范围更广。”

业内人士表示,核医学废弃物尤其是废液的安全处理与管控,对核医疗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产业整体发展,未来核医学废液处理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潜力极大,或将引来多个产品共同竞逐这一新赛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