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寸铁”之作何以文思交融? 蒋蓝:思想的白战体

2024年10月11日13:56 |
小字号

《极端植物笔记》《极端动物笔记》《极端人物笔记》《至情笔记》……对于知名文化学者、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日报编辑蒋蓝而言,以“笔记”命名的这一系列作品是他十几年来非虚构文史结合书写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巴蜀笔记”三部曲之后,近日,蒋蓝又一部“笔记”作品——《寸铁笔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将在今日开幕的2024天府书展上亮相。

作为一部思想随笔集,《寸铁笔记》收录了蒋蓝20余年阅读写作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在中国作协副主席、茅奖获得者张炜看来,蒋蓝的新作体量短小,却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激切和生气。“这些文字给人以凿实的打击力,深邃广博、浩瀚孤绝,像一个个独立不倚、散在苍茫思想之海中的岛屿。”

在当今碎片化阅读时代,蒋蓝选择断片式的写作,将日常生活中的思想碎片以诗化的语言提炼出来,成为了一段段坚硬孤僻却难能可贵的寸铁之思。对于读者而言,无论是跳跃式捡看还是全篇通读,都将开启一趟自由烂漫的思想之旅。

非典型断片写作:历时20余年的向内求索

“断片”,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书写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许多哲学家使用断片形式表述其思想。“断片是对思想、事件的深犁,既是生命的切片,又是对思想在场的无限贴近。”蒋蓝说,“断片式的写作,逾越了叙事的惯常,恰恰也是一种思想自由性的体现。”

从古罗马奥勒留 《沉思录》,到留基伯、奥维德的断片文献,从帕斯卡 《思想录》到尼采 《查拉斯图特拉》,诸如此类的断片式写作,其最大特征是思想重于文学,或文学与思想交缠并行。

蒋蓝对于断片文体的关注,始于20多年前。当时他几乎购买市面上所有翻译为中文的断片之书。自己也尝试着写过一部近20万字的《词锋断片》,遗憾的是当时未能有机会集中出版此书。

经过多年酝酿所得的《寸铁笔记》,在蒋蓝看来,是一次非典型的断片写作,在于他在思想断片的基础之上,略微扩展了文体,特别注重思想和文体的交缠,属于“诗性文体”的独立建构。

在蒋蓝看来,《寸铁笔记》对于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言,是一部向内心塌陷的、努力回归自我、倾听内心的作品。书中所收录的思想断片大多源自他数年来的阅读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彼此呼应。几十年来,蒋蓝习惯于在那些零碎时间里,比如乘坐飞机的途中,在路边等待的时候,将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记在手机备忘录中,等到空闲再静心整理到笔记本。在蒋蓝的笔记本上,闪耀着他与这个世界不断碰撞中所产生出的各种思想火花,无论是对于黑暗、火焰这些意象的思考,还是对儿时经历的回忆、安徒生童话的新解,这些都滋养着一篇篇精巧灵动的作品诞生。

思想的白战体:找到自己的声音

少年时代的蒋蓝血气方刚,热衷习武。阅读逐渐带领他走上思想的道路。最终他意识到,文学比身体更能表达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回首往事,蒋蓝对此的总结是,“阅读驯化了我,写作则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蒋蓝的书房不算豪华,但藏书质量很高。他喜欢买旧书,热衷杂览,知识面广阔。但同时他又有意识地建立自己阅读的体系。此外,蒋蓝对中国古代笔记和西方古罗马哲思断章尤为青睐。在蒋蓝的书房里,你会遇到很多市面上罕见的冷门或者偏僻的书。或许正是这种冷门、偏僻,让蒋蓝能够营造出一方自己的思想天地,从窄门中走出宽阔之地。

在创作《寸铁笔记》的过程中,蒋蓝一直在琢磨如何将源自西方的“断片”与中国的汉语进行结合,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思想的白战体”。

白战体也称为“禁字体”,始于欧阳修和苏东坡的一次“咏雪之争”,是指不许使用特定的诗料来写诗,不使用前人用得俗滥的形容语及代字,出自苏东坡所作《聚星堂雪》一诗:白战不许持寸铁。

受此启发,蒋蓝认为在修辞技法之外,应该还有一种广义的“思想白战体”写作。在他看来,不用寻常的陈词滥调,而是要创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语言,表达出独立的思想。“正写才是硬道理”,就是面对事物的“空手入白刃”,展硬功、打硬拳的功夫,不依托繁复修辞地写,不过于倚重题材地写,而是致力于让“事物在写作里说话或沉默,让事物液汁四溅再回到事情之中,让它们簇新并陌生化,让我的耳朵听到事物的呼与吸”。这种写作即是蒋蓝所追求的“白战体”。

作家的追求:坚持有难度的写作

多年前,四川作协主席阿来在一次讲座中说道:“对于一名作家,尤其是已经出过不少作品的作家而言,要追求有难度的写作。”对于蒋蓝而言,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写作和思考的目标。

在有难度的写作之前,创作者首先要做到的是“有难度的阅读”。所谓的难度就是看一些“不容易看得进去”的书。蒋蓝在阅读史哲类书籍、文献、资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现在回头看,蒋蓝认为这些阅读积累与人生经历、个人思考结合后,让他写出的东西才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再者是不断去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阅读山河”。多年来蒋蓝一直“脚踏两只船”,在记者和作家身份的不断变换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寸铁笔记》中的文章既是键盘敲打出来的,更是他用双脚在田野上走出来的。蒋蓝坦言,自己是一栋房子关不住、一座城市停不住的那种人,必须走出书斋、城市、田野、山河、民间,“阅读山河”后把文章写在行走的大地上。

在蒋蓝看来,基于社会、人物、历史脉络出发的创作偏向务实,而诸如《寸铁笔记》这类的思想随笔创作则更侧重于务虚。“因为思想往往蛰伏于形而上的领域。在我看来,文学创作的价值准则是由四个向度构成的,即思想的向度、文体的向度、知识的向度、激情的向度。在他看来,思想是文本的核心,文体是承载思想的仪式,“当思想开始以词锋的刃口呈露出来,切割我们一度散漫的才华,激情才会真正倾泻出来。”蒋蓝说道。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