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基层联播

南充阆中市桥楼乡:党建引领擦亮以工代赈“底色”

2024年07月02日09:4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沿着静谧的山谷,穿过清晨的薄雾,走进南充市阆中市桥楼乡南山村,平整肥沃的田地、配套完善的沟渠、蜿蜒畅通的道路映入眼帘,勤劳的村民正忙着插秧,在田野里播种着希望,也播种着芬芳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3年以来,阆中市桥楼乡南山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依托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聚焦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增收问题,采取“定调子、挣票子、养里子”——“三子登科”措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蓄势赋能”。

“就像在做梦,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南山村就变了样。不仅生产条件变好了,南山村的人也有了精神。”自从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以来,年近80岁的老支书王中民每天雷打不动的要到项目现场走走、看看。

定“调子”,给乡村“找出路”

曾经的南山村,是省定贫困村。在党的领导下,南山村干部群众滴水穿石、弱鸟先飞,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摘帽后,乡村振兴怎么搞,是南山村面临的艰巨挑战。”回忆过去,南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波说,“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活路也不好找,这个难题怎么解?”

2023年,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南充市阆中召开。得知这一消息后,桥楼乡南山村党支部一班人动起了心思,“都说以工代赈政策好,既能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还能帮助群众提升劳动技能、增加务工收入,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给南山村找个出路。”南山村“两委”经过深入调查,综合考虑全村群众意愿和实际需要,决定依靠金龟坝水库较好的水源条件发展稻田养鱼,并向乡上申请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乡党委政府和发改局实地调研指导后,通过层层遴选,南山村成功申报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545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500万元、配套资金4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道路、整理土地、修建排水渠等。

“由于工程技术方案相对简单、用工技能要求不高,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功效,要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村‘两委’必须把这个头牵起来。”南山村党支部会议记录本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为了保障项目高质量、高效率推动,桥楼乡和南山村两级都成立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乡纪委、村监委全程参与监督。

在村“两委”的组织下,南山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项目理事会,设立了6个工作小组,实行“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的管理机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南山村严格按照发改部门要求,坚持“小会定原则,大会定事项”的工作方法,对项目中的务工组织、定人定岗定酬、物资采购、机械租赁、人员聘请等关键环节,通过召开支委会、村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讨论审定相关事宜。特别是在租购聘环节,严格按照 “公开公平、民主决策、综合评定”的原则,通过“询问、评比、选定”的程序,遵照“6项工作步骤法”开展村民自建前期工作。

与此同时,乡党委牵头,村“两委”发动,党员带头,成立了项目推进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先锋队,26名在家党员顶在最前面、干在最难处,带头完成最苦、最难、最累的工作任务,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建设氛围,鲜红的党旗在项目一线高高飘扬。

挣“票子”,给老人“找活干”

“我这个年龄,回到老家什么也干不了,不光挣不到钱,每个月还要靠儿女拿钱,哎,感觉已经成了儿女的累赘。”现年73岁的南山村村民王木生在项目实施前对驻村工作队说。因年龄较大,王木生外出务工出根本找不到工作,2022年初,他回到老家靠种地维持生活,一年的收入不到3000元。

以工代赈项目落地后,村委会和项目理事会第一时间通过村务公开栏发布务工需求栏和招工公告,入户摸排群众务工意愿,收集相关信息,根据年龄、劳动能力、身体状况、务工技能等因素,对有意愿务工的群众进行分类造册,并结合项目建设内容,研究制定了务工群众组织方案。村民王木生也因此成为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一员。在持续近一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王木生凭借自己曾经在外务工的手艺,累计收入近2万元,是以往种地收入的8倍。今年5月初,驻村工作队再次到他家了解情况时,他高兴地拿出了一捧花生塞到队员们手里,说:“感谢党给我这个机会,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农民,光这几个月我就挣了1万多块钱,我给我的娃儿都说了,他们也感到很高兴,过年他们回来的时候我还给我孙子拿了500块钱呢!”

对于一些弱劳力、半劳力的特殊困难群众,村“两委”还“因人制宜”设立了工地勤杂、物资保管、安全引导、现场看护、清扫保洁等特殊岗位10个,让他们通过就地就近就业重拾生活的信心。特殊困难群众王柏生,因缺少技术能力,前期不愿意参加务工,村党支部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后来,王柏生主动要求参加务工并积极工作,获得劳务报酬5000多元。

项目实施完成后,《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清晰地反映出,该项目共吸纳了239名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其中60岁以下的5人、60-70岁的136人、70-80岁的97人、80岁以上的1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73万元,占中央资金的35.15%,当地群众人均增收7230元。据了解,务工群众中,有19名老人更是平生第一次参与工程建设。

养“里子”,给乡亲“找本事”

以工代赈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村党支部结合工程建设需要和务工群众实际,坚持“培训+上岗”的思路,开办了“六讲”课堂(领导讲党课、纪委讲规则、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党员讲示范、能手讲经验),累计举行岗前技能培训、务工以岗代训、产业技能培训等520人次,让大部分务工群众从“零工”变“常工”、从“普工”变“技工”,真正实现了由“慰问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

2社村民王中安,项目初期只能干一些除草、扛水泥、挖沟等没有技术的活,通过项目就业技能培训,逐步掌握了支模、混凝土搅拌、钢筋捆扎、混凝土收光抹面等技能,取得了农村工匠证书,从“普工”变成了“技工”,既实现了务工收入的增长,也实现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帮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提升了劳动技能,又增加了务工收入,附近的乡镇还有经常邀请我们村的群众去揽活儿的,群众对我们南山村党支部的认同感是越来越高更加支持、更加信任了。”王小波说。

“以工代赈,赈的是民也是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南山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果,支持南山村落实配套项目资金,助力村集体经济和当地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阆中市发改局副局长郑东表示,“还得继续发扬‘三子登科’精神,通过党建引领项目建设,在乡村振兴中起表率、有担当。”(郑东)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