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四川省肿瘤医院戴维:“胸”中有术 肩上有责 心中有民

王凡
2024年07月01日13:20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你把片子给我看看。”

“你这个问题不用担心,定期复查,做好随访。”

“可以再观察一下,这个结节不长大我们可以暂时不用管它。”

……

每周四上午,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戴维的门诊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尽管门诊挂号的患者很多,但是他都会耐心为每一位患者做好解释。作为四川省卫健委优秀共产党员,戴维总是说:“患者因为信任才来找我,我会通过我专业来帮助他们,用最简洁、最通俗易懂话给他们解释病情。”

结束门诊后,下午是戴维做手术的时间。下了手术台,处理好其他的工作,通常已经到了晚上8点左右。如果时间允许,戴维会选择跑一会步、陪伴孩子,晚上10点,他会雷打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开始自己的科研工作。

每当问戴维为什么这么拼时,他说:“只有比疾病跑得更快,不断攀登、探索,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和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护。”

精益求精 用双手解除患者之痛

最近,戴维又收到一面患者送来的锦旗,患者紧紧地拉住他的手,感谢道:“谢谢戴医生,帮我保住了肺。”

这是一位局部晚期肺癌患者,10个周期的化疗加免疫治疗让患者饱受呕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折磨,同时效果也不佳,医生建议他继续放疗。想到放疗的痛苦,患者意志消沉,想要放弃治疗。患者经多方打听到戴维可以做相关的手术,便挂了他的号。戴维接诊后,详细地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发现患者身体情况不错,病灶也未产生明显的扩散,可以进行局部手术治疗。

戴维和团队经过认真的术前准备后,对患者实施了“左肺上叶切除+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形术”。手术室,无影灯下,戴维打开患者胸腔后,发现肺门淋巴结与肺动脉干紧密粘连,无法分离,遂阻断两端肺动脉,然后切断左肺上叶静脉、动脉和支气管等,移除病变部分的肺,重建支气管及肺动脉后,戴维顺利关闭手术切口。一台历时近3小时的手术终于圆满完成。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彻底消失了。

“因为肿瘤在肺上叶和肺下叶交界的地方,原先是要全肺切除的,但是在手术中经过我们细致的剥离和清理,只切了肺上叶,肺下叶成功保留了。”戴维说。

切除患者的病灶是外科医生保障患者生命延续的基本要求,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和修复正常的器官,保障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是对外科医生精益求精的要求。为此,戴维不断提高自己的手术技能,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进修,他都“刻意选择”去跟随手术技术最好的专家去学习。目前,他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手术挑战,相继治疗了很多走投无路的患者。

戴维在手术中。受访者供图

孜孜不倦 勇攀科研高峰

当戴维写完一篇研究论文,准备入睡时,通常已经是深夜,而他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2点半左右。戴维坚持科研,他说:“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患者,但是一个研究可能就会改变全世界的手术方式、照护方式或者药物治疗方式,提升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戴维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5年内潜心在科研上花费超过1万个小时。戴维算过这笔时间账,如果平均到每一天就是6小时。这6小时并非他日常临床工作的延伸,而是他甘愿在临床繁忙的8小时之外,再度挑灯夜读,探索科研之门的宝贵时光。

戴维带领科研团队加班。受访者供图

一项科研成果从研究到落地,可能需要10多年。在戴维看来,如果没有党员的使命、医者的担当,可能很难坚持下去。“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带头作用,我的初心和使命需要我这样坚持。”因此,戴维充分利用了每一个空余的片段,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试验和总结。

他的努力与坚持,最终换来丰硕的回报。目前,他已发表了20余篇高质量的SCI论文。他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患者报告结局(PRO)临床应用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因此成功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医院的关注,并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为了评估电子化患者报告结局(ePRO)症状管理策略在肺癌患者术后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他主持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先后两次登顶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来访交流。受访者供图

面对荣誉,戴维依旧坚定地走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征途上,毫不松懈。“每一次的登顶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而真正的挑战,永远在下一座更高的山峰。”正是这种对治病救人的渴望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让他不断前行,永不止步。

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医生

患者在接受肺癌手术后,身体上可能随时会出现各种不适:比如手术后的刀口疼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比如走上坡路时,会感觉氧气不够、呼吸变得急促;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出现不能忍受的咳嗽,彻夜难眠,十分难受……

以前,患者面临“住院被动管、出院没人管”的难题,现在戴维及其团队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们为每位患者配备了一名“电子医生”。

据戴维介绍,该模式以电子化患者报告结局(PRO)为基础,建立起以症状“监测-预警-干预”为核心的中国肺癌患者术后主动症状管理模式。符合条件的肺部手术患者注册成功后,该系统会定期提醒患者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症状打卡”,当症状测评值超过预警值时,医生会实时收到通知并及时给予患者反馈和干预,从而实现对肺癌手术患者“管到底”的目的。这相当于给患者配备了一个个体化的“电子医生”。

如今,这套“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已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二病区应用,它不仅能更好地管理患者的不适症状,加强患者和医疗团队的沟通,还能监测治疗反应、疾病进展等情况,从而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症状负担更轻,并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极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我爷爷因为癌症去世了。当时我还在大一,对许多事情还懵懵懂懂。后来我时常在想,如果当时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的遗憾了。”提及自己学医的决心,戴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正是因为懂得患者及家属的疾苦,正是因为深切地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疾病时那份无助与绝望,戴维立志要成为一名肿瘤医生,用自己的医术为患者带去希望,为他们减轻痛苦。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发挥团队力量才会形成合力。我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合作。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胸外科领域的手术和研究,和团队一起探索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和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戴维说。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