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渠县:让“宕渠文化”绚丽绽放

2023年10月25日12:4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走进渠县,你可以与沉睡千年的汉阙亲密接触,欣赏跨越历朝历代的宏伟诗篇;

你可以感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汇彩亭会的独特魅力,近距离了解古賨国都上的绚烂文化;

你还可以近距离感受刘氏竹编的巧夺天工,听一场渠县特色传统音乐的“渠江号子”……

“宕渠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四川渠县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七张全国名片”保护传承行动,打造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室5个,培育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1人,不断做深做实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1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0项。

挖掘:让“宕渠文化”走出“深巷”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在渠县土溪镇汉阙博物馆,一位解说员正给专程来此参观的游客解说。

渠县地处四川东部、达州西南部,是川东北地区文化大县,境内地面不可移动文物980处、国保单位3处,享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等七张全国名片。

为让“宕渠文化”走出“深巷”,近年来,渠县紧抓人才强县战略,出台《推进新时代“宕渠人才计划”实施五大人才行动的工作方案》,先后成立5家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平台工作室。戴连渠工作室赴泛巴文化区域全面考察调研,编排《宕渠历史文化》教材,出版《宕渠密码》书籍,以年轻的语言、全新的视角重讲宕渠故事;肖仁杰个人工作室培养汉阙讲解员,常态化开展《遇见宕渠》讲座,并与城区小学联合培养小小解说员,切实让“宕渠文化”走出“深巷”,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增强宕渠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传承:让“宕渠文化”走向舞台

“打起鼓来诶,敲起锣来诶!吆喝的同时要把步子迈起来,走向舞台,向观众亮相。”日前,在渠县三汇镇一座围龙屋前,非遗传承人王义汇向小朋友们传授表演技巧,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拿起花鼓、迈开舞步学得有模有样,吸引不少群众围观喝彩。

这样其乐融融、丰富多彩的非遗教学,是渠县让“宕渠文化”走向舞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渠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推荐评定“非遗”传承人63人,培育非遗传习基地3个、非遗工坊10个,成立三汇彩亭艺术工作室,开展彩亭会作品讲习、图纸设计、力学原理、民俗表演、民俗实践等传承内容,孵化培育省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1名。

刀锯手转、竹屑飞扬,伴随着竹子的清香,编龙绕凤的作品在非遗大师刘嘉峰手中逐渐成形,惟妙惟肖。“渠县的竹编技艺在手法上力求纯手工,追求意境,刘氏竹编技艺的发展,得益于渠县的重视。”今年77岁的刘嘉峰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竹编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竹编行业已近60年。

作为宕渠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渠县在加强支持保护传承技艺的基础上,还让刘氏竹编走向舞台、走进生活。成立了刘氏竹编工作室,规划建设刘氏竹编工艺博览园,在全县传授竹编工艺,培训乡镇留守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融合:让“宕渠文化”走进大众

“同学们,练书法的时候,落笔一定要稳,不能太急躁,要以柔克刚。”日前,宕渠濛崖书画工作室老师在给学员们开展培训,学员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人群,有学生、老师、社区居民、退休职工等。“宕渠文化要传承发展,只有走进生活、走进大众,扎根泥土……”书画工作室负责人说。

为推动宕渠文化融合发展,渠县持续加大投入,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和展演宣传活动,拿出真金白银做好“七张全国名片”宣传推广,同时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整理、挖掘和保护,将“宕渠文化”推向年轻受众,让更多人了解宕渠文化,热爱、保护、传承宕渠文化,让“宕渠文化”绚丽绽放。(瞿轩)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