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浇灌“团结花” 新时代的北川有了更好的样子

羌族刺绣。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羌族姑娘采茶。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江奔腾,千帆竞发。
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只是短暂一瞬。这一瞬之于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却是一段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奋斗历程。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北川成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境内羌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7%,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党政军民八方支援,山东省倾力援建,国际友人、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广大志愿者凝聚人间大爱,书写了穿越灾难、崛起危难的人间奇迹,让北川能够重新“整装”出发。
2011年2月,一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北川新县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座见证了在危难中崛起的大爱之城,不负厚望,乘势而上,前几年打响了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2018年,北川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和成效巩固工作连续7年进入全省“好”的行列。
弹指一挥间,在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中,全县上下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感恩奋进、顽强拼搏,伴着铿锵足音,在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快,让“发展路”日益畅通。
羊角花开,幸福路长。
20年来,北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2.19亿元壮大到2022年的94.47亿元,年均增速11.38%,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20年岁月里,北川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用新时代的画笔,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大美羌乡,勾画出一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壮丽图景。
A小县城大产业
经济发展势头足
不久前,2023中国(绵阳)科技城无人机产业发展大会举行,北川多家企业和无人机产品亮相展会,展出的无人机固态电池、整机制造及运营培训基地等一批新项目引发关注。很多参加展会的观众不禁发出一个疑问:北川不沿边、不靠海,怎么发展起无人机产业?
新的产业布局的背后,是北川清晰的发展逻辑——后发先至,唯有通过新思路、新赛道、新举措,蹚出产业发展新路。
发展通航产业,北川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安全便捷的空域资源,750平方公里的“川协4号”空域,半小时即可报备飞行,全年可飞行天数近300天,是全国少有的涵盖平原、丘陵、山地全种类地形地貌的低风速空域,2022年无人航空器飞行超2000架次。
天然优势给了北川足够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绵阳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低空空域改革战略机遇,依托北川独有的资源优势,将绵阳首个通用机场规划选址在北川;2019年9月,北川通用机场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准立项;2022年12月,机场跑道主体完工;2023年5月,航站楼主体完工,6月机场主体完工,机场建成后最大能满足起降12座商用飞机和绝大部分通用飞机及无人机。
为了更好地推动通航产业园发展,今年5月,绵阳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与北川签署协议共建绵阳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并组建中国(北川)军民融合(无人机)研究院,成立四川省无人机产业链创新联盟,累计签约通航产业项目金额超150亿元,集制造、运营、旅游、培训为一体的通航全产业链成型成势。预计到2025年,北川通航产业规模将达50亿元。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特色经济。北川立足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树立长远视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通用航空、茶、文化旅游、食品医药、安全应急产业作为“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攻坚行动,让小县城发展起大产业。
北川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好山好水出好茶,全县现有3万余亩百年以上老茶树和2000余棵千年以上老茶树。
2022年,北川发布包含苔子茶、北川腊肉等多个产品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羌食荟”。此后,北川开启“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打响北川苔子茶“名声”,打造了绵阳茶学院北川茶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园等。
近年来,北川茶企根据茶叶不同成熟时间和市场需要创新求变,不仅保留了传统羌茶、苔子茶等绿茶制作工艺,又研制生产出红茶、黑茶、白茶等多个品种,不仅提升了“北川茶”品牌效益,更提升了“北川茶”产值,预计到2025年,北川茶产业产值将突破10亿元。
安全应急产业是北川前瞻性布局的又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北川拥有保存完好的地震遗址、“一中心九台站”防震减灾资源,是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县、科普示范县,着力引导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应急产业领域,大力整合利用现有北川应急管理培训学院,筹备建设多灾种体验馆与国家应急管理大学教学基地,与学院深度合作,推动更多应急产品“北川造”,力争2023年实现安全应急产业产值2亿元以上。
后发跨越催人奋进。2003年,北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9亿元,经过20年不懈奋斗,2022年已经壮大到94.47亿元,年均增速11.38%。20年间,北川先后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从2016年起蝉联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前十强,2022年排名跃升至第7位。
B民生福祉新改善
带火“美丽经济”
绿,是北川始终洋溢的颜色。逶迤纵横的玉皇山,层峦叠嶂,山清水秀;行走在北川大地,连绵青山碧波荡漾。
进入10月,天气逐渐转凉,北川石椅村内依旧一片生机。每天晚上,在石椅村广场上,熊熊燃烧的篝火点亮夜空,游客与身着羌族服饰的村民一起,载歌载舞,舞蹈的队伍越来越长,欢笑声、祝福声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2023年春节前夕,石椅村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今年2月,为了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业,北川投入340万元,启动村道改造提升工程,将石椅村通往外界的主干道升级为柏油马路,对所有急弯处路面进行拓宽,并增加波形护栏,还用红黄蓝3种色彩划出步行道,村道更靓更安全。
交通方便了,游客更多了。走在石椅村的村道上,具有羌族特色的农村景象呈现在眼前,让游客在欣赏秀美风光的同时,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路,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境多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绿意盎然。这抹亮丽底色成就了厚实生态“家底”,成为北川厚积薄发之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开发空间。但同时,因为受阻于复杂的地质地貌,让原本的“诗与远方”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20年来,北川克服山区地质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交通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2022年末北川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610公里,比2003年增加3200公里,202个行政村通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入户路通达率达95%以上。
今年底,九绵高速北川段将建成通车,北川将告别不通高速路的历史。不久的将来,随着茂县至三台高速、安州至北川高速的建设,北川将全面进入“一机场三高速”综合立体交通时代,迎来发展新机遇。
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的推进,北川城乡面貌蝶变升级,羌乡大地处处业兴人和、美丽宜居。
推动乡村振兴,带来的是民生事业大改善。20年来,北川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连续多年保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在65%以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共同努力,全县累计减贫20539人,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185元、18676元,是2003年的6.4倍、9.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保持绵阳市第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年来,北川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医联体和医共体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县乡医疗机构增加至25个,群众看病更有保障。同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乡村振兴保”参保范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82%。
C民族文化绽异彩
打开读懂“何以中国”的北川窗口
今年9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秀场现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用一首嘹亮的羌族山歌,配合着模特身上的羌绣服饰,将观众带往北川,带至羊角花盛开的地方。北川以羌文化独特的语言,向世界,向未来,打开一扇读懂“何以中国”的北川窗口。
这不是陈云珍第一次将羌绣带上国际舞台。多年来,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带着羌绣作品去到海内外多个城市。“要让羌绣走出大山、迈向全国、走向世界!”陈云珍表示,为了让羌绣被更多人熟知,她将羌绣元素融入耳环、项链、手镯、发饰、箱包等饰品和旅游产品,这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让羌绣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陈云珍等非遗传承人和带头人的推动下,北川已初步形成集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县共有羌绣企业20家,专业从事羌绣的绣娘500余名,利用农闲灵活就业的绣娘超过1万人。
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绵阳范围核心区北川,类似陈云珍这样推动非遗活态保护传承、守护传统文化根脉的个例还有不少。
在青片乡上五村西窝羌寨,一位79岁的老人经常坐在吊脚楼旁,右手拿着一根竹片放在嘴边,左手不停牵动麻线,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回响在山谷间。老人名叫王泽兰,是羌族口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吹奏的正是羌民族传统民间器乐——羌族口弦。
“我8岁开始学吹口弦,一根又小又薄的竹片竟能发出如此美妙动听的声音,这让幼小的我觉得神奇有趣。”王泽兰说,口弦长约11厘米,宽约1.3厘米,厚度相当于一元硬币,小巧轻便,乡亲们基本随身携带,在山间地头干农活累了,就找一块大石头,大家围坐在一起吹口弦解乏,“那时大家都会吹,但后来会吹的人越来越少,心里特别担忧。”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丢不得!”这是王泽兰的信念,也为她的生活指明了方向,“我这几十年里,做得最多、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传承口弦,免费培训了大量学员,让羌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在王泽兰的带动下,女儿王安莲不仅精通口弦,也是羌族民歌的传承人,女婿梁元斌则是羌族打岔的传承人。王泽兰的徒弟们学会口弦后,纷纷加入传承羌文化的行列,带领众多爱好者学习口弦。
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显成效,在北川,民族文化不断绽放出耀眼光芒。20年来,北川先是上榜首届“中国文化百强县”,又先后获评“中国羌绣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申报“羌年”等10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万人跳沙朗舞庆羌历新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2022年底,北川首个城市超级IP《少年禹传奇》正式面向全球发布,这是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牵手的一次创新。新的文化IP让北川拥有了自主文化品牌,以此促进禹羌文化发展,从而塑造多线串联、多点联动的旅游格局,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目前,《少年禹传奇》中华大禹超级IP入选全省“十四五”重点动画片选题规划。
北川有着传承千年的禹羌文化,首部实景体验剧《走北川》,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充分感受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感受新生北川的蓬勃活力与文化魅力。作为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北川连续5年举办“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大合力。
乾坤日月当依旧,昨夜今朝却异同。20年弹指一挥间,北川一路砥砺奋进。如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群众,在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征途上,正阔步迈向新征程,铸就新的辉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付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