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与时尚相遇......探寻大运会奖牌绶带的诞生

大运会奖牌绶带是如何诞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美学是如何巧妙捻合的?一起走进成都双流区的古蜀蜀锦研究所探寻答案吧!
成都大运会的奖牌绶带长度为105厘米,宽度为2.5厘米。正面由宝蓝色铺底,绸面绣有富有成都特色的芙蓉花和太阳神鸟图案,背面采用中国红搭配金色祥云纹。交叠之后,绶带两端的芙蓉花便拼成一朵完整的纹样,呈现出古朴而典雅的美感。
去年,这条注入了成都元素的奖牌绶带与奖牌“蓉光”亮相时,便引起热烈关注。奖牌绶带的一端连接运动员的荣誉,另一端,则寄托着东道主的美好祝福和城市的文化底蕴。
“在绶带的整体呈现上,既要保留蜀锦的传统技艺,体现成都的历史文化,还要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处理,体现成都朝气蓬勃的一面。”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说。现年74岁的他已与蜀锦打了50多年的交道。
2019年底,胡光俊借成都大运会特别生产商的契机,萌生出用蜀锦织成大运会奖牌绶带的想法,并与合作团队一起,向成都大运会组委会提出建议。隔年,他便接到了设计生产绶带的任务。但是,将复杂精细的传统织造工序用于奖牌绶带的制作,并非一件易事。
“在纹样上,我们总共设计了100多稿,在选定图案后,又多次修改设计稿,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芙蓉花和太阳神鸟的纹样。”胡光俊介绍说。
为符合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奖牌绶带的设计标准,设计团队还设计出红色云纹图案的背面图。同时,降低绶带厚度和扩宽奖牌接口口径,使其顺利穿过奖牌的隐形接口,并通过优化锁边等方式防止绶带出现刮丝现象,使绶带尽善尽美。
从纹样设计到上机生产,48公斤桑蚕丝经过70多道工序才有了如今的大运会绶带。“由于工艺复杂,一位师傅一天最多生产20多条绶带,制作大运会所需要的2400条绶带,共耗时约一年的时间。”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星羽表示。
从陈星羽手中接过绶带样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绶带绸面的凹凸感。据了解,在图案上,绶带采用了平纹、斜纹、缎纹三种组织的变化组织,虽然背面只看到了红线和金线,但在里层还加入了一股红色蚕丝,所谓“三色成锦”,以此来呈现凹凸感。在自然光线下看,绶带因不同角度的光照,折射出不同的色彩,体现出手工艺品的精美华丽。
除绶带外,结合成都大学生运动会“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理念及吉祥物元素等,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还对蜀锦进行创新设计,推出了成都大运会·蜀锦花树对鹿纹样文创丝巾、成都大运会·蜀锦文创双面渔夫帽、蜀锦文创随身镜等产品,进一步展现了蜀锦的别样韵味。
“希望通过大运会的契机,使蜀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外国朋友了解蜀锦,学习蜀锦,爱上蜀锦。”胡光俊说。(王凡、实习生邓芸)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