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日均人流量超10万+ 警情同比下降60%

华西坝社会治理 “五方联动”之下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023年05月26日15:41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华西坝社会治理 “五方联动”之下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华西坝“人”字形区域交通秩序有了明显改观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8个字,能大致形容过去华西坝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问题。治安的问题派出所管,交通的问题交警管,出摊占道的问题城管管……未能形成合力,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的背景之下,相关部门尝试用“五方联动”破题。哪“五方”?如何“联动”?昨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破题治理难题

  春日里的华西坝,熙熙攘攘,车流如织。在这2.5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四医院。每天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日均人流量超过“10万+”。

  如此巨大的人流之下,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汇聚成治安难点、交通热点。

  如何破题?在过去,多是单打独斗。派出所管治安,交警管交通,城管管占道经营……各管各效果是有,但因为未形成合力,困扰基层社会治理的症结并没有“去根”。“感觉就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需要的是一个多学科联合治疗。到底该怎么做,我们一度有些迷茫。”华西坝派出所所长潘恒这样形容。

  啃下“硬”骨头

  困扰华西坝的问题,实质是如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从今年3月8日开始,华西坝派出所谋划形成了“公安派出所为牵引,交警、城管、医院安保、社区干部为驱动”的“五方联动”治理机制,形成轮值联席机制。5家单位联动抽调15名精干力量,形成3个战斗小组,划分网格来啃华西坝这块硬骨头。

  华西坝派出所副所长王畯说:“并不是公安派出所一家说了算,而是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深度参与社会治理。”

  解决“针尖”问题

  以前,电信路、黉门后街、国学巷形成的“人”字形区域是治安难点、交通热点区域。社区民警高红军告诉记者,“可以将这里看作问题的针尖,也是5人小组攻坚的重点。”5人各有侧重又相互联动,不再眼里“只有自己的活”。

  4月12日早上8点,由华西坝派出所康文彬、交警一分局二大队丁真、玉林街道综合执法中队一分队魏科、华西医院处突中队曾强、黉门街社区郭陈组成的5人小组集合完毕,巡逻开始了。

  当巡逻小组到达“人”字形区域时,5人立即开始配合工作。“有了初步成效,现在压力小了不少。”康文彬告诉记者,5人形成合力,自然比单打独斗效果好得多。多位求医的患者及家属说,明显感觉到这里的秩序变好了。记者在现场看到,人车有序,秩序井然。

  截至目前,华西坝辖区警情同比下降60%。

  科技在背后赋能

  “针尖”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区域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根据划分的多个网格,3个5人小组也逐一击破。

  对医院周边众多的旅店,一一排查风险;对停车难的问题,梳理周边停车场情况,引导车辆规范停放;对涉医矛盾,第一时间介入调解,化解风险;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处置……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3月8日“五方联动”工作启动以来,已经出动700余人次,平均每日对终点区域全覆盖拉网整治3次。

  在“五方联动”的背后,更有科技的赋能。华西坝派出所依托“智慧警医共建”机制,率先在全省推出重点人群实名就诊信息核查预警机制,一旦系统发出预警,5人小组就能立即精准开展工作,避免发生公共安全风险。

  综合指挥室发挥“大脑”的作用,对发现的隐患,第一时间通知到一线的5人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将隐患消除。

  “五方联动”之下,社会治理带来的效果已在华西坝初显。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何良 文/图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