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构筑上下同频、多元共建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武侯区锦城儿童友好社区天文馆。
信托物业企业履职现场。
这个春天,成都市武侯区的街头巷尾有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纠正城市不文明现象,如治理小区“飞线充电”、清除牛皮癣小广告、劝导车辆不要乱停乱放……身着蓝背心、红马甲的他们,是网格员、微网格员、志愿者,是参与基层治理的社区力量。
武侯区以网格员、楼栋长为班底打造的“微网实格”治理单元,作为基层治理的“微力量”,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今年2月,武侯区委社治委升级全区670个“社区—楼栋长”微信群和5322个“楼栋长—居民”微信群,启动试点社区楼栋微信群向企业微信群转化运营,提升微信群管理效率,开通项目需求清单等功能,以回应居民生活诉求。
武侯区持续推进“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建设工作”,加大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和良序善治充满活力的居民小区,厚植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动人底色。
党建引领+顶层设计 创建高品质示范社区示范小区
春满玉林东路,呈“井”字形的6条街巷里,叶吐绿、花绽蕊,生机勃勃。这里是玉林国际化社区的一个缩影,作为成都成建制保留的小尺度街区,玉林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坚持保留利用既有建筑,延续城市特色风貌,并因此而诞生了广为传唱的歌曲《成都》。
玉林街道近年来探索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机制,通过社区党组织搭台,将区域化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网格党建和院落小区党建融合,建立了“多业权街区共发展联盟”,联盟成员共150家,推动街区形成“自治+共治”工作合力。通过区域党建联席会,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省老体中心、省体育馆、省环科院等15家单位的硬件资源和近万平方米的场地资源整合起来。玉林街道培育了睦林长者互助社、玉东少年派等多个自组织,让各年龄段居民都进一步融入社区。
2022年5月,武侯区出台专门工作方案,按照“巩固提升一批、迭代升级一批、全新打造一批”的策略,选出29个社区,对既往百佳社区进行巩固提升,对示范社区进行迭代升级,并同步新建一批市级示范幸福美好公园社区。
在创建进程中,武侯区整合资源,创新迭出:以锦城社区“一米高度看世界”为代表,在成都市妇联指导下建成21个儿童友好社区。吉福社区探索实现老人养老“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的美好愿景,建设老年友好社区。楠欣社区在武侯区委政法委指导下创建“七无”平安示范社区。南桥社区以“华灯星耀”为特色,创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文化创意社区。七道堰社区集成建设“家门口”生态绿道、蜻蜓篮球运动馆等场地,创建运动健康社区。长寿苑社区开展“家庭环保酵素制作”等活动,开发屋顶花园光伏发电、有声书屋LED装置等,探索打造“近零碳”社区的新路径。
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徐家良如是点评:武侯区向外界呈现出一条由基层党建激活基层治理的通路。在党组织带动下,全域单位协同合力,无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还是居民个体都能在共建共治格局中找到自身位置,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善解难题+智慧平台 创新治理织密“微网实格”
针对小区物业矛盾纠纷多发频发问题,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于2019年开始试点探索信托物业小区治理机制,历经4年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8月,武侯区获批开展社区信义治理国家标准化试点。
信托物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中诞生并发展的?2019年,一份国内小区物业服务调查报告显示,各城市物业服务居民满意度普遍偏低。武侯区也受困于此,“无论是‘包干制’还是‘酬金制’,都难以理顺业主与物业企业利益关系,业主与物业之间普遍存在矛盾纠纷。”武侯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解决痛点出发的信托物业解决方案,通过社区、小区党组织搭建多方协商平台,从源头上有效破解难题——通过合同约定构建以业主大会为委托人、物业公司为受托人、全体业主为受益人的三方信义关系;将物业费、小区公共收益等设为共有基金,属小区全体居民所有,除双方协商确定一定比例酬金外,其余全部用于小区维护和管理服务;编制年度收支预算,实行共有基金“双密码”账户管理,研发信息公开平台,每位业主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每笔收支账目及财务凭证;在合同中,确定社区、小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以及聘请的律师和会计师等作为监察人,享有与业主同等的监督权。
目前,成都已落地的近300个信托物业小区普遍实现了物业水平提升、居民满意度提升、物业缴费率提高和物业矛盾纠纷大幅下降,小区管理服务走向良性循环。武侯区信托物业解决方案的相关实践获评全国落实“六保”任务创新案例、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以及第二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优胜奖。
创新因子,在武侯区以楼栋长为基础升级的“微网实格”中再次体现。分三步建起“微网实格”体系:第一步,在全区1824个小区(院落)大力开展党建“四有一化”建设,建立党组织795个,延伸至居民家门口。第二步,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推行人员交叉任职等方式,带领和协调业委会、居民小组、物业、楼栋长、居民群众共建共治。第三步,以楼栋为主要单元,按30—100户划分微网格6162个,从小区党员、自治组织成员和志愿者中选配楼栋长。推动全区3021名机关党员、1.8万余名小区志愿者和楼栋长配对成组,形成“1名楼栋长+1名机关党员+N名志愿者”的楼栋治理骨干力量,发挥小区治理“发现人”“落实人”的作用。
“微网实格”建立起来后,再以“小武生活”智慧平台为工具,统一收集基层信息数据,进一步细化的武侯“数据档案”也随之建立——收集小区2219个、楼栋数11024个、单元数25397个,摸准住房信息50.02万户、人口信息105.71万人,建立社区数据台账,为精准服务居民提供支撑。向上与“智慧武侯中台”对接完成数据实时上传,向下与各个街道指挥中心打通,武侯区建起了包括议事、投票等多领域融合的小区智慧治理场景,助力基层治理。
专业队伍+多元共建 基层治理“一盘棋”巧织连接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房莉杰认为,制约社区治理创新的瓶颈之一是社区干部的“三力”——能力、动力、精力不足,而武侯区打出了“三力结合”的“组合拳”。
近年来,武侯区在全省率先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招录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并在建立职业化薪酬体系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企业年金制度,为全区607名社区专职工作者购买了企业年金。
如今,武侯区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可以担任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工作,连续三届共选聘了50人。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也可以通过考试、考核成为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原则上继续在社区工作,现已从全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中择优考录了7人。两措并举,打通了社区干部的上升通道。与此同时,该区创新设立了“名书记工作室”,建立“1+N”导师帮带制;返聘名优书记创建“导师团”,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目前,武侯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平均年龄4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5.38%。
武侯区在专业队伍之外,还多途径发展“社区合伙人”——组建了500名社区规划师队伍,从党员代表和居民骨干中推选1900余名议事会成员,吸纳920余家驻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党建责任,达成共建协议。同时,武侯区先后发展社区营造、应急等品牌社会组织10家,社会组织总量达1292家;孵化培育信托物业、养老助残、智慧治理等领域社会企业103家、社区社会企业14家,数量居成都及全省前列。成立全省首家社区基金会,牵头发起成立四川社区基金会发展网络。引入成都社区发展促进会等枢纽型组织15家,链接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等机构资源400余家,积极构建社会主体常态长效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化载体。
□文弦(图片由成都市武侯区委社治委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