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梓潼:拓宽致富路 以工代赈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委提出“12345”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实践调研、政策理解,制定“以工代赈”项目具体的实施建议,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描绘出一幅经济发展新画卷。
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梓潼县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全面支持务工人员劳动技能提升,做到“授人以渔”,帮助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一批农业农村中小型产业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1月初,梓潼县演武镇小亭村路口,一台挖掘机对原本坑洼不平的路面进行平整,为后续铺设水泥路面打基础。
梓潼县演武镇兴演合作社理事长邓有兴说:“原先这条路是泥巴路,果农运肥料、卖果难得很,一下雨就拉不出去,滞销。通过‘以工代赈’这个项目实施过后,道路通,水源有保障,兴演合作社3000多亩水果可以增加10%的收入,每年可为合作社、果农增收产值200万元以上。”
这里是梓潼县演武镇小亭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小亭村两委组织的十多名脱贫户、困难户正在对道路边沟进行清理。小亭村脱贫户吴朝义就在其中。“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没法外出打工,如今我在家门口干点活路,一年可以挣到1万多块钱,经济收入有保障,生活完全不成问题。”
据演武镇镇长周伟介绍,演武镇总人口7200人,其中脱贫户467人。演武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地位于镇域西南部的小亭村和红岩村,该项目连通覆盖“柑橘+生猪”种养循环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容包括改建道路3.85公里、产业便道2.61公里、排水沟1.67公里,粪污消纳池2口,容积1000立方米。
近年来,当地坚持发展“柑橘+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目前已形成柑橘基地核心区3500亩、生猪代养场10栋,产业基础良好。项目实施完成后能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主导特色产业,保障农民稳定增收。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优化项目区产业结构,柑橘基地连片发展可达到5000亩,年均销售收入约3300万元,净收入800万元,为实现“一产促二产带三产”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据了解,演武镇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597.28万元,目前主要聚合了三方力量:一是政府组织,成立由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做好群众务工、报酬发放、技能培训三大内容,加强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的项目全过程管理;二是村级配合,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坝坝会等方式,加强以工代赈政策宣传,摸排群众务工意愿,确定参加工程建设的人员名单,确保项目高效实施;三是群众参与,积极动员项目村群众参与建设,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众63人参与工程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群众稳定增收。
演武镇便民中心主任白雪说:“演武镇人民政府作为项目业主,切实做好劳务组织、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三大内容,实施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以工代赈’项目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完工,真正发挥‘以工代赈’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演武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聚力五个重点,包括群众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群众技能培训、质量安全管理、项目资金监督。
项目带动效益,群众增收才有保障。效益体现在哪?演武镇党委书记赵雄表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可补齐“柑橘+生猪”种养循环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通过提供施工和园区就业岗位,赈济困难群众;调优种养比例,推进种养循环,改善人居环境。以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增收为核心,吸纳63名本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整个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约109.95万元,提供后期管护公益性岗位3个、长期劳务岗位40余个。”
按照利用好农村土地、产业、劳动力资源、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工作思路,“以工代赈”项目完工后,演武镇人民政府会将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交付小亭村和红岩村村民委员会。明确兴演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责任主体,负责基地建设日常运营管理,打造“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工代赈项目建成的经营性固定资产,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固定分红”模式,企业每年向小亭村、红岩村组织固定分红12万元,期限为10年。村内红利分配采取“村集体经济积累+本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的分配模式,按照4:6的比例进行分配(4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60%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村集体经济积累按照8:2的比例进行再分配,80%用于支持村集体产业发展,扶持农户产业发展;20%用于公共设施维护、设立公益性岗位等,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田园 张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