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智能“光配方”、五彩油菜花……

科技,让成都平原“丰”景如画

2022年09月24日08:43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小字号

原标题:科技,让成都平原“丰”景如画

  9月23日秋分,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的日子。

  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全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在成都,这也是国家首次将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落在西部,设在成都。

  眼下,广袤的成都平原上,金黄稻浪随风翻涌,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丰”景如画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粮,从人畜劳作到机械生产,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水稻覆膜节水高产环保栽培技术

  实现水稻增产增收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如何在提高作物单产的同时,降低高温、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又如何尽可能降低施用化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农业科技“大显身手”——利用水稻覆膜节水高产环保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水稻早种早熟、增产增收,还能节水抗旱、省肥、省药、省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增加底气。

  科技加持下油菜浑身都是“宝”

  在科技“加持”下,油菜浑身都是“宝”。开花时,在科研人员的魔法之手下,油菜花不再是单一的黄色,而是有40多种颜色,彩色油菜花成为打造油菜观光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利器”。花期过后,通过科研人员精心的品种选育,它的油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不仅产量高、含油量高,而且色香味形俱佳。眼下,正有越来越多的“黑科技”为油菜全产业链持续赋能。

  科技赋能桃子品种升级换代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桃子”做成“大产业”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品种选育和科学种植的长期努力——一个优质水蜜桃新品种的“上新”,需要上万次的杂交,平均8~10年的选育。通过科技赋能,不仅实现桃子品种的升级换代,桃子“身价”轻松翻倍,也带来桃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大延长鲜果应市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走出了一条精品农业的新路。

  科技助力柑橘产业发展

  柑橘成为“脱贫致富果”。简阳市镇金镇三里埂村是市科技局科技扶贫的对口点位之一,为系统推进扶贫,科技局发挥科技“特长”,请来农业专家“把脉”,给村里引种了柑橘春见。如今,柑橘产业发展良好,绿绿葱葱的柑橘树绵延远方,科技助力,为三里埂村铺就了一条农业产业发展大道,村民也实现脱贫。

  建立花椒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壮大四川花椒产业,离不开农业科技。除了选育良种,通过科研人员的长期科研攻关,一整套从苗木培育到采摘修剪的青花椒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起来,不仅提高了花椒产业标准化水平,也实现花椒产量大幅增加,让椒香飘四方。

  科技支撑食用菌产业增收

  “菌菜套种”效益好。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被誉为“菌中之王”,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眼下,以科技为支撑,在特色上下功夫,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帮扶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大棚羊肚菌等已在三里埂村和火烧庙村建立起来,引导发展高经济价值的食用菌产业,农户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智能“光配方”

  打造小绿苗专属“小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借助科技创新,科研人员打造的智慧垂直植物工厂,通过智能“光配方”,让人造光源也可以模拟太阳光谱,成为小绿苗们专属的“小太阳”,让它们长得又快又好。这也是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挥科技创新力量,助力成都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