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人才+新科技,让农业大省招牌更亮
9月23日,农历秋分,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川蜀儿女与全国人民共享丰收的喜悦!
此时的蜀乡沃野,稻谷遍野铺金,“丰收硕果”喜人——
眉山市东坡区,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区亩产达到822.5~845.9公斤;
德阳广汉市连山镇五一村“德粳4号”培育示范稻田里传出捷报,643公斤的亩产再创新高;
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清泉村,百亩“品香优秱珍”示范现场测产验收显示平均亩产950.3公斤,创下四川一级优质稻高产新纪录;
素有“川东粮仓”之称的达州市,全年粮食播面855万亩,预计总产量66亿斤,粮食总产量将连续十年稳居全省第一;
……
百里秋风传捷报,丰收美景入画图。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经过十年努力,四川全省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培育新型“农业CEO”、借力农业新科技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让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四川正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业CEO”
在农田作业的王伶俐。受访者供图
眼前的王伶俐,妆容精致,服饰干练。你或许会把她和都市白领联系在一起,但她却是农田里一位出色的新型“农业CEO”。
新型“农业CEO”和传统农民有什么区别?据了解,为解决青壮年外出打工后谁来种地的问题,自2013年以来,成都崇州市在探索实践“农业共营制”的过程中,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崇州人,在政策的号召下,王伶俐决心做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
“最初萌生这样的想法,源于大学时的一件事。我父亲是成都首批农业职业经理人,有一次我替他去参加一个农业生产的会,到现场发现,当时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大多数年龄偏大,有40多岁、50多岁的,也有60多岁的,唯独没有年轻人。”于是,王伶俐萌生了回农村从事农业工作的想法,“父亲很支持我,这坚定了我返乡的决心!”
“我们发现光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业职业经理人是不够的,在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有部分关键环节是缺失的,比如缺农业机械化设备、缺资金、缺科技的支撑,光靠合作社和经理人不能解决这些难点痛点。”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伶俐成为了崇州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在她的管理下,专合社陆续购买了各式农机机具,建起了烘储中心。遇到不懂的,她就向村里的长辈学,向全国各地的专家请教,逐步摸索出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运用科学管理、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运营农业合作社的新路子。
在农田作业的王伶俐。受访者供图
“崇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得越来越‘智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引进了现代农业服务智慧平台。”王伶俐称,现在专合社从种植到收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降低了人工成本,作物产量也大幅增加,“今年专合社1203亩农田,小麦和水稻两季粮食总产量超1000吨,又是一个丰收年!”
更可喜的是,像王伶俐这样的返乡青年越来越多。崇州市农业职业经理人有2500多个,其中45岁以下的有1300多个。“我们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朝着年轻化、高知化方向转变,45岁以下农业职业经理人占比从2016年的22.3%上升到了现在的53.4%。”据崇州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铭剑介绍,该市农业职业经理人带动小农户3万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随着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201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一种新兴职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成都,目前经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培育出的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已达2.04万人左右,带动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3.17%。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CEO”正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增添新动能。
提高种稻经济效益,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眉山市永丰村。眉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8月下旬,随着一声口令,5辆收割机同时驶入高标准农田作业,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正式开启水稻收割。
永丰村,是眉山市有名的种粮村。目前,该村耕地面积6320亩,片区内的高标准农田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1500亩,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在永丰村,先进技术的全面运用,对于遏制和减少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耕地面积只增不减、质量只升不降的目标,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村今年粮食大丰收!9月初刚完成了5760亩稻谷的收割,平均亩产是680公斤。其中,核心区平均亩产达700公斤,最高亩产达780.2公斤,水稻总产量超4000吨。”据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党委副书记兼永丰村第一书记刘超介绍,永丰村土地流转率达96%,采取“稻—菜”“稻一药”粮经复合模式,9月已经种了萝卜、西葫芦和药材,12月底至次年3月种青菜,4月正好赶上每年水稻春种。刘超说:“土地利用率高,村民收益自然不低,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为保证所有土地都用于粮食生产,村里还成立了耕地巡护队,防止乱占乱用耕地。”
“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国家的命根子。我从2002年开始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至今,承包的土地从最初的200亩到如今的3000余亩,全部都种植水稻。”王元威是永丰村的“种粮大王”,今年收获稻谷2000余吨,相比2021年每亩增产30公斤,产值预计550万元。他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收成,离不开马教授的技术支持,加上全程机械化,产量和效益都得到了保障。”
王元威口中的“马教授”叫马均,是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长期从事水稻栽培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在水稻超高产优质栽培、机械化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机理与技术研究方面成效显著。
“我和团队着力解决农业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农民田间的技术难题。”马均表示,其团队常年扎根眉山市东坡区,建立了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普及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训新农民,近年来已累计培训本地农民5000余人次、种粮大户236人,其中100余人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技术水平不比研究生差。
永丰村的丰收是四川省严守耕地红线的缩影。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将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中国种”让饭碗盛满“中国粮”
金秋九月,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民主村鹿厂沟稻田产业园区,两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往返穿梭,农户们快速将收割完毕的谷粒装袋,园区管理人员过秤登记后,粮食被及时转运并晾晒归仓。
德昌县超级杂交稻百亩超高产示范基地。德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德昌,地处安宁河谷地带横断山区康藏高原东缘。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约18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近10万亩,是袁隆平超级杂交稻超高产(亩产1200公斤)全国三个攻关基地之一。
2018年春节,袁隆平院士曾亲自指定在四川攀西地区寻找超级杂交稻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多地进行项目考察后,最终选定凉山州德昌县作为示范点。
为什么选择这里?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工作人员给出了理由:因为这里拥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
德昌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时间长,且灌溉条件出色、土壤条件优(属于冲积型水稻土),种出的水稻品质优、产量高,特别适合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加上德昌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一直以来稳定的收成让当地农民对种粮有着不一样的期许。每年秋收,农户们都会紧跟收割机,唯恐落下每一颗应收的谷粒。
德昌县超级杂交稻百亩超高产示范基地。王秀娟摄
谈起这几年种植水稻的体验,从育秧、移栽,到施肥、防虫、管水,再到收割,各个细节,德州街道泸塘村的宋恒林都如数家珍。
2018年,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刚在德昌立项时,新品种的推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72岁的村民宋恒林就曾带头反对。“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粮食的,怎么种都只能达到750公斤的亩产,就靠你们这个种子就想达到1200公斤?”宋恒林满心怀疑。
“宋恒林可是我们德昌种田的‘老把式’(四川方言,指种地的熟手),对种粮很痴迷。他反对,我们没想到!因为每年他都要来找我们要新种子,主动试验、试种,力争提高产量。”德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欧阳朝晖说,在县农业农村局、镇、村、社干部的劝说下,宋恒林才勉强接受了“超优千号”品种。
“水稻丰产丰收,三分种七分管。”欧阳朝晖说,“基地种植水稻,一地一方案,我们严格按照科学种植技术对农户开展培训,全程组织实施德昌技术方案,让水稻超高产技术落地落实,为超高产攻关打下坚实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关键。德昌超级杂交稻种子,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心挑选的“超优千号”。这个品种具有超大穗特色,穗长粒多,具备实现亩产1200公斤目标的产量潜力。
据了解,为完成超高产的任务,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攻关团队成员、县农技专家三天两头下乡、到村、进田,帮助农户开展技术服务,对农户进行手把手、全过程跟踪指导,整合粮食生产发展科技要素资源,夯实了水稻种植关键环节的生产安全根基。
怀疑归怀疑,在专家的指导和影响下,宋恒林不断改变观念,真正成为落实技术的支持者,每一步都按技术要求落实到田块,科学施肥、科学管理。专家在他家的一块水稻田验收时,小面积亩产竟达到1201.1公斤,这给了专家和宋恒林极大的信心。
“有了专家们的科学指导,良种良法,才有这么好的产量、这么好的稻米。”这几年,宋恒林一直坚持种植超级水稻且信心满满。他说:“咱中国人的碗,就得盛满中国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