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泸县: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下的温情救助

泸州市泸县民政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保障民生,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
监测快 及时掌握困难群众基本信息
“通知各个村民小组,今天要继续开展困难群众信息摸排工作,特别是几个重点小组区域。”9月9日早上6点,泸县太伏镇石坝村党总支书记李涛就在微信工作群作通知。“特殊时期,越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我们按照县民政部门的安排,持续收集困难群体诉求,及时汇总上报,以便开展下步的救助工作。”李涛说。
“疫情发生后,我县迅速建立因疫情导致生活困难群众信息‘日报告’工作机制,实现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明确专人负责困难群众监测预警工作。各镇(街道)与困难群众保持全天候电话联系,准确掌握辖区内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情况,并即时逐级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泸县民政局副局长王犀说,泸县民政局还与卫健部门建立数据“日交换”共享机制,每日对隔离人员、确诊人员进行困难情况摸排,确保困难信息精准,切实做到“应救尽救”。截至9月14日,全县已累计排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收入等救助对象1万余人次,实现了困难群众遇困情况摸排全覆盖。
流程简 及时解决外来遇困人员生活问题
“你好,我因疫情滞留在镇上已经4天了,我可以申请救助吗?”近日,泸县云锦镇社事办工作员李亚接到求助电话。打电话的是重庆市璧山区的杨某某,他原本计划骑摩托车到泸州市一家物流公司做搬运工,因为疫情防控的静态管理措施,他滞留在了泸县云锦镇的一家宾馆里。当他看到泸县民政局发布的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立即拨打了泸县云锦镇社事办的电话。
李亚接到电话后,随即深入杨某某所在宾馆,第一时间给杨某某送去盒饭、矿泉水、八宝粥等生活物资。在经过严谨的情况核实后,李亚一方面及时向县民政局上报,同时先行向杨某某发放临时救助金100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滞留在这里,说实话,当时感觉很无助……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员的关心和关爱。”看着眼前的物资和救助金,杨某某感动得连声道谢。
这样的暖心帮扶,仅仅是民政部门救助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针对当前疫情防控下的救助工作,泸县民政局一方面优化救助程序,全面落实“小金额先行救助”,紧急情况下暂时无法核实信息的,凭申请人诚信承诺“容缺救助”。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开展救助;另一方面,及时将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纳入临时救助范围,特别是因务工、探亲等原因滞留的非本地户籍人员患病或因疫情静态管理措施而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流动人口,由辖区政府直接实施一次性临时救助。
效率高 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家住泸县玉蟾街道玉蟾村的脱贫户柯贤珍,母亲年迈体衰,妻子身患多病丧失劳动力,两个孩子正读着小学和初中。柯贤珍文化程度不高,平时主要靠在外帮人做泥工养活一家老小,收入不稳定。此轮疫情以来,让原本困难的柯贤珍家庭雪上加霜。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柯贤珍计划撑过疫情再慢慢找工作,但日子逐渐捉襟见肘,一家人愁眉苦脸。
泸县玉蟾街道玉蟾村村两委干部在困难群众摸排中,发现柯贤珍家庭困境后立刻上报,玉蟾街道工作人员特事特办,优化审批环节,实施“先行救助”,为柯贤珍发放临时救助金1500元,并积极鼓励他提前谋划就业,早日摆脱困境。
为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泸县民政局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疫情之下,线上组织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社会工作者等,通过电话、微信联络,了解辖区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等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生活状况,及时响应困难群众的求助需求,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在细致入微工作中传递着“民政温度”。(商霞 黄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