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专家走进古蜀文明新发现考古现场:宝墩古城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2022年06月24日09:05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专家走进古蜀文明新发现考古现场:宝墩古城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6月11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正式启动,首站走进位于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来自省内多个高校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前往古蜀文明新发现的考古现场。专家们在座谈会上表示,宝墩古城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之一

新津宝墩古城近年展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的其中一部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唐淼介绍,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20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近400位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1995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第一次正式调查试掘新津宝墩古城遗址。1996年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展开,将宝墩古城遗址的年代上限推定在距今4500年左右,并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

2009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子项目,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并持续至今。考古学家目前所了解的宝墩古城由内、外双重城墙构成,内城圈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为北偏东45度,是龙山时期晚期四大古城之一。

为寻找三星堆文化来源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宝墩遗址现场,众多专家认为,宝墩古城已经迈入了早期国家形态。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何一民表示,“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龙山时期城址的空白,构建了古蜀文明起源的篇章,为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把钥匙。宝墩文化的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奠定了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基础,随着宝墩文化聚落的扩张、人口的增长,群体间产生冲突与摩擦,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伴随着中华文明视野下其他区域先进因素的进入,成都平原进入鼎盛的三星堆文明时期。”

何一民认为宝墩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因为“要修建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这么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有组织的管理,这些都不是部落联盟能够办得到的,应该是早期国家才能够办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也认为要建造宝墩这样一座面积巨大的古城,需要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大型分工能力,“可见当时古蜀已经进入国家形态。”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则表示,“中国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发现了稻田,长江上游4500年前的宝墩古城也发现了稻田,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稻作文化已经由长江中下游传播到了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和上游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早期文明有强烈的互动性。”

国家的形态究竟如何判定?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院长李杰特别点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国标准。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所谓的“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根据中国已经掌握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的种种标准,他认为按照这种标准,宝墩古城的确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