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双甲子 守正创新铸未来
——写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校120周年之际

深秋时节,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龙涧溪流水潺潺。经纬广场上,手握书卷的赵熙塑像庄严肃穆;月牙湖边,写有“大国工匠”四个大字的石雕古朴典雅。
从1901年创立至今,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走过整整120年的历程。
120载,兴学堂、播火种、育英才、立栋梁;几经更名,校址搬迁,风雨兼程,百折不挠……
回眸120载,这所川南学府,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守着炽热的育人梦想,始终在不懈探索中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
源远流长
经天纬地双甲子
走进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经纬立世,新学救国”八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
戊戌变法失败后,川南有识之士图治之念萌生,主张兴学堂,办新学,培养新式人才。1901 年,泸州知州沈秉坤约同在乡的内阁中书高楷及学人周善培等,共同集资白银五千余两筹办学堂,报请川南永宁道尹黄立鳌立案呈准四川总督锡良,于10月21日正式创建川南经纬学堂。
同年,沈秉坤电请清翰林院国使馆编修赵熙任监督(即校长)。赵熙取“为上下古今之学,为大通世界之学”之义,以川南经纬学堂命名学校。
1902年,学校改称川南师范学堂。
1919年,“五四运动”大潮之中,国家危难之际,川南师范师生积极响应运动,爱国热情高涨。朱德与恽代英先后担任学校校长,并在学校传播革命火种,培育革命力量,建立革命组织,开展革命活动。革命师生或立志教育兴邦,或探索革命道路,为民族独立而奔走,为国之大者而舍小我。萧楚女、李求实、余泽鸿等20余名师生殒身不恤,学校成为了当时川南地区革命运动的中心,师生的革命足迹遍布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泸州教育学院、四川省水利机电学校以“社会需要”为职责使命,应济时需,为西南地区教育战线、工厂、电站等输送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优秀人才,求索图强,服务社会。
2002年,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泸州教育学院、四川省水利机电学校合并组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泸州市粮食职工学校并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15年来,全校上下同心同向、砥砺奋进,成功通过办学水平评估,建成省示范校、省优质校,增挂技师学院,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发展。
2016年,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搬迁至新校区,不断强党建、提内涵、优质量、重服务、惠民生,综合实力显著跃升,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弦歌不辍
川南学府凝风骨
从川南经纬学堂至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从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泸州教育学院、四川省水利机电学校三校并驾齐驱到三校合并组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120 年来,学校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与社会发展同步伐,与教育革新共进步,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人才,也造就了爱国的闪亮底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川南师范联合泸县中学等学校成立了川南学生联合会,组织师生上街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抵制日货并集中焚烧,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
1901年至1920年,川南师范涌现出了吴玉章、谢持、公孙长子、杨兆蓉、黄方、曹笃、陈漱云、金丽秋、李琴鹤、黄复生、黄鹿生、宋师度、刘泗英、李白虹、陈翰珍等大批革命志士。
1922年4月,恽代英担任川南师范校长。在执教川南师范的两年多时间里,恽代英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确立川南师范教育标准,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劳工神圣;组社建团,传播革命火种,组建了四川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泸县支部,为在四川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党团组织奠定了基础。
从1924年到1937年,川南师范吸引和造就了恽代英、萧楚女、刘愿庵、李求实、刘力劳、余泽鸿、陈泽煌、曾润百、张霁帆、肖世奇、王诚意、王彦家、穆世济等大批彪炳史册的革命志士,建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1939年,为躲避日机轰炸,川南师范迁往泸县兆雅镇燕子岩,到1945年,学校几经变动、搬迁。在民族危亡时刻,川南师范的进步师生在学校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川南师范特别支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成立抗日义卖会,积极响应冯玉祥的救国献金运动。
抗战胜利后,严谨的学风、高质量的办学水平,让川南师范享誉全川,远近求学者云集,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1949年,学校学生人数达到1196人,达到学校建校以来的最大规模。
回望,是为更好地前行。站在双甲子的历史门槛,那些厚重的历史回声,穿越时空,在龙涧溪两岸回响。
奋斗笃行
守正创新铸未来
120年风雨沧桑,薪火相传,步履铿锵;120年春华秋实,滋兰树蕙,桃李芬芳。
723名教职工、15818名在校学生、46个高职专业、1344亩校园、1448500册图书馆藏书……今天,作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四川省“双高”院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优特色、强专业,以专业群与产业链全面对接为逻辑起点,对接四川省现代产业体系和泸州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实施以群建院,构建了333专业群体系。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国家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酿酒技术、学前教育、大数据技术 3个核心高水平专业群。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区域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涉外商贸服务重点支柱产业,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3个省内骨干高水平专业群。对接传统民俗文化、旅游、智慧建筑三大区域产业,建设艺术设计、旅游管理、建筑工程技术3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
120年,弹指一挥间。未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创新技能、造就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践行“崇德、博学、尚俭、笃行”的校训精神,勇立潮头,时刻触摸时代的脉搏,探索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学科布局,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育人路径,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不忘初心,为国育工匠。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以爱国主义传统为引领,以“经纬”为目标,以“品德好、懂感恩、有特长、会生活”为标准的素质教育体系、教学风格和实践特色,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涵养“经天纬地、家国天下”的信仰情怀,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工匠精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牢记使命,争树新标杆。牢牢把握“双高计划”加速推进,职教本科窗口开放,“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深入开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营为抓手,实现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标杆;强化政校行企资源整合,全面深化四川经纬教育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在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中贡献泸职方案;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始终坚持人才为要,引育并举,进一步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和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用好用活人才上下工夫,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作用,助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不懈奋斗,逐梦职教本科。紧抓机遇,立足自身办学资源和区域特色,对标国家“双高”和职教本科建设要求,夯实“经纬党建”品牌,深耕“启明思政”内涵,实施筑基强群工程,提升国际合作层次水平,全力打造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名片,助力泸州打造川渝职教新高地。
120载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风华正茂。(泸州日报 刘明霞)
来源:川江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