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渠县:探索生态修复+模式 让绿水青山重现
九月初的扎溪卡草原繁花似锦,家住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宜牛乡的藏族姑娘拉姆一早就开始准备牦牛肉、糌粑和酥油茶,因为今天她和伙伴们约好了要去“耍坝子”。“我在我家附近发现了一个宝藏地方,那里山灵水美、绿草茵茵,漂亮得不得了!”拉姆说。
拉姆和当地村民最近喜欢“打卡”的这一宝藏地方,两年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还是生态受损、环境污染、一片狼藉的景象。
二十一世纪初,高寒农牧区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包括大量的牧民定居点建设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为确保建设项目的如期推进,部分砂厂应运而生,拉姆的家乡,位于宜牛乡的宜牛二村砂场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开采年限长、面积大,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加上自然侵蚀和水土流失,河床严重改道,垃圾污水淤积,给当地生态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两年前,修复这片土地被正式列入石渠生态环境局重要工作。
“看,人工湖里面来了一群斑头雁!这情形我已经好久没看到过了。”说这话的人,正是石渠生态环境局局长曲龙清,这个地方他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来了。对他而言,这个地方如同自己的孩子,从项目最初的立项到实施再到后期的维护,他带着一群有着同样信念的人排除万难、亲历亲为、扎实苦干,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效。
“修复这片土地着实不易,一路上越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但是很庆幸,我们成功了,而且还摸索了一套我们石渠自己的生态修复模式。”曲龙清说,当地县委、县政府克服了重重阻力,在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了75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具体怎么进行生态修复?曲龙清介绍,在修复过程中,首先是坚持立足科学,将生态修复与流域污染治理、科学实验和旅游观光、惠民利民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次,石渠县始终坚持自然恢复的理念,有效推进生态“再野化进程”,制定了一套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干预的修复方案,因势利导进行恢复作业;另外,在修复过程中,生态部门和林草部门通力合作,在修复地内设置试验田用于筛选最适合石渠本地环境的优质草种,为今后的其他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修复地日常的管理维护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共同抓好管理维护工作。
经过当地各部门的努力,昔日破旧难闻的宜牛二村砂场已经焕然一新,一个集生态修复、流域污染治理、科学实验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展现在村民眼前,成为当地村民新的打卡地。
“随着我们的经验不断积累与提升,我相信生态修复工作将会越做越好。希望不久的将来,石渠百姓、外地游客,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开开心心耍坝子、赏美景!”曲龙清说。(张培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