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成都

如何率先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

从碳中和新场景看成都减排新举措

2021年08月28日08:02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小字号
原标题:从碳中和新场景看成都减排新举措

  一场近百人参与的会议,怎样才能实现净零排放,完成碳中和?8月23日至29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在成都召开的启动仪式会议上,活动方通过购买“碳惠天府”机制下开发的核证碳减排量,集中抵消了全体参会人员在开会过程中出行、用电等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9.6吨,也就是相当于2000人乘坐出租车出行76公里产生的碳排放,实现净零排放。

  在“双碳”目标下,成都提出的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率先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的目标,如何实现?日前发布的《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显示,相比线下造林,线上碳中和方式因其便捷性、短周期、低成本而受到市场热捧,碳中和正不断延伸到会议、展览、大数据中心、园区、景区、音乐会、婚礼等场景中,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四川碳市场CCER成交量

  今年增长近5倍,居全国第四

  “今年以来,受降碳政策导向、全国碳市场启动等影响,CCER交易量同比增长达483%,市场活力加快释放。”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表示,截至2021年7月底,四川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1802万吨,按可比口径位居全国第四,

  何锦峰还特别提到了一组关于碳中和的数据:《四川省社会活动碳中和研究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7月,全省已实施社会活动碳中和98场(次),参与人数超过8621人次,抵消温室气体排放4828.91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100万人停驶小汽车1天减少的排放。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相比线下造林,线上碳中和方式因其便捷性、短周期、低成本而受到市场热捧,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国家碳信用为主、地方碳信用为辅的碳抵消产品供给格局基本形成。”

  会议、展览、景区……

  成都碳中和场景频频“上新”

  值得关注的是,碳中和正不断延伸到会议、展览、大数据中心、园区、景区、音乐会、婚礼等等场景中,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早在2018年,成都就发布了全国首个碳中和地方标准《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开启了四川社会活动碳中和标准化的先河。比如,通过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700亩碳中和林,实施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碳中和,用未来20年森林碳汇抵消论坛产生的1387吨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成都已拥有会议、展览、大数据中心、园区、景区、音乐会、婚礼等碳中和场景,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更是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景区,在国内首创“碳减排+碳中和+碳披露”的零碳景区建设模式,通过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碳中和服务平台购买并注销1534吨CCER。

  “从集中度看,温室气体排放抵消量最大的10个活动,共抵消温室气体2761.3吨,约占全部抵消量的57.2%。”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碳中和活动超过60场次,最为集中。

  与此同时,成都还创新开发特色碳信用,抵消产品选择更加多样。2020年,成都发布《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及供热锅炉使用电能或天然气替代、机场光伏+储能静变电源(GPU)系统替代燃油、节能改造、造林管护、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测土配方施肥等8个“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进一步拓展了本地化碳信用开发场景。

  2021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提出探索林农和牧民小规模林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将支持龙泉山城市森林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

  向“先锋城市”迈进,

  成都怎么干?

  “到2022年,四川将建成碳中和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项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四川省积极有序推广和规范碳中和方案》已正式出台,明确四川将分阶段、有步骤推动各类社会活动实施碳中和,到2025年,四川将初步构建起对接国际标准、符合国家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碳中和政策标准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大型活动碳中和有序推行。

  “《方案》更聚焦机构和个人社会活动,实现方式更为灵活,比如植树造林、购买碳信用等。”在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陈尧看来,碳中和需要每个人、每家机构的参与和推动,“举个例子,我们要想让西岭雪山上的雪不消融,就必须扩大碳中和实施范围。”

  向碳中和“先锋城市”迈进,接下来成都要怎么干?“我们将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金融支撑、宣传引导同向发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力争2025年实现碳达峰、率先建成碳中和‘先锋城市’。”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构建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强化碳排放峰值、时序和路径的研判分析,系统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四大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两大能力。

  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成都还将编制成都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探索应对气候变化与环评、排污许可、督察、资金支持等方面的融合。同时,将组建碳中和实验室,聚焦能源清洁化、资源循环化、交通绿色化,着力开展碳减排、碳零排和碳负排关键技术创新,结合产业转型需求,大力开展减污降碳技术示范。(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